輪狀病毒腸炎是嬰幼兒秋冬季的常見病,又名秋季腹瀉。本病以2歲以下尤以1歲內嬰兒多見,起病急,發展快,常引起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重者危及生命。臨床上仍以輸液等對癥治療為主,利巴韋林等抗病毒治療并不能縮短病程。我科采用α-2b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0月~2005年12月我科住院的腹瀉患兒,選擇大便常規檢查正常或僅見少許白細胞及脂肪球,輪狀病毒檢測陽性者90例,均為48h內入院。年齡3月~2歲,其中男54例,女36例;均有嘔吐及持續性發熱,體溫38.3~39.6℃;大便為黃綠色水樣或蛋花湯樣,6~13次.d;血常規白細胞多正常,少數有輕度增高。隨機分為常規組、利巴韋林組和聯合治療組各30例,各組入院時年齡、性別、脫水程度見表1,各組間經χ 2 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靜脈補液以糾正脫水、酸中毒,口服思密達等治療;利巴韋林組在此基礎上加利巴韋林10~15mg.(kg?d)靜脈滴注,1次.d,療程5~7d;聯合治療組除加利巴韋林外還加α-2b干擾素50~100萬單位肌肉注射,1次.d,療程5~7d。
1.3 療效判定
顯效:治療72h大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大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病情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一般資料采用χ 2 檢驗;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用ˉx±s表示,各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及行×列表資料的χ 2 檢驗。
2 結果
2.1 各組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比較
聯合治療組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比常規組和利巴韋林組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三組療效比較
利巴韋林組與聯合治療組的療效均優于常規組,聯合治療組又優于利巴韋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3 不良反應
所有患兒用藥后均未見皮疹等明顯不良反應。用藥后復查肝功能、血WBC、PLT均正常。
本文結果顯示,常規治療組患兒腹瀉時間、退熱時間、顯效率及總有效率與利巴韋林治療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與韓紅報道結果不一致。利巴韋林可阻礙病毒核酸的合成,對呼吸道合胞病毒、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本文結果表明利巴韋林的療效不理想,可能與住院患兒病情較重,感染病毒量較大有關。 本文結果表明,利巴韋林與干擾素合用,對治療輪狀病毒腸炎有較好療效,可明顯縮短患兒腹瀉時間和退熱時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