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全身性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軸關節,部分患者可累及外周關節和內臟器官。如診治不及時,病情持續發展至晚期可導致脊柱強直、關節畸形而致殘。來氟米特(leflunomide,LEF)是一種新型免疫抑制劑,應用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尚缺乏長期臨床對比觀察。本研究試圖通過2年隨訪對比觀察來氟米特和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以評價兩種藥物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
對來氟米特(1eflunomide,LEF)和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治療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療效進行為期2年的臨床對比觀察,以評價兩種藥物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將112例住院治療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6例,分別采用來氟米特(LEF組)或柳氮磺吡啶(SASP組)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相匹配,均選擇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作為基礎療法。隨訪2年,記錄癥狀體征、Bath AS活動指數(BASDAI)、Bath AS功能指數(BASFI)、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濃度等實驗室檢查及不良反應。
結果
兩組患者隨訪第1、2年與入院時比較,腰骶痛明顯減輕,腰背晨僵時間顯著縮短,BASDAI和BASFI明顯降低,炎性指標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濃度顯著下降(均P<0.05);隨訪第1、2年兩組間比較,腰骶痛、腰背晨僵時間、BASDAI、BASFI、紅細胞沉降率和C-反應蛋白濃度,來氟米特組較柳氮磺吡啶組改善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藥物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數減少和皮疹為主,來氟米特組胃腸道反應明顯低于柳氮磺吡啶組(5.2%vs11.8% )(P<0.05),白細胞數減少和皮疹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結論
來氟米特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優于柳氮磺吡啶。來氟米特不良反應少,服用方便,患者易耐受,其更長期的療效及安全性有待進一步觀察。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病理改變主要累及脊柱、骶髂關節和髖關節,表現為囊性變、浸潤性破壞甚至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在起病10年內即可出現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當脊柱、骶髂關節和髖關節發生強直性病變后,病情即不可逆轉。可見,早期診治、控制病情至關重要。強直性脊柱炎的藥物治療包括NSAIDs和病情改善藥的應用,多年來臨床上常用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來改善強直性脊柱炎病情、控制其進展。用法是首選柳氮磺吡啶,療效不佳時再合用甲氨蝶呤,但療效并不滿意,不良反應卻增加。因此,選擇一種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的藥物非常重要。來氟米特是新型免疫抑制劑,其作用機制是抑制嘧啶的從頭合成途徑,并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繼而減少致炎細胞因子的釋放,臨床已廣泛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該藥起效快、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較少,是一種深受歡迎、前景廣闊的免疫抑制劑。但來氟米特用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尚缺乏長期臨床對比觀察。
本研究通過2年隨訪對比觀察來氟米特和柳氮磺吡啶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結果顯示:兩組患者隨訪第1、2年與入院時比較,反映病情活動的指標腰骶痛明顯減輕,腰背晨僵時間顯著縮短,BASDAI和BASFI評分明顯降低,ESR及CRP濃度也顯著下降(P<0.05);隨訪第1、2年,上述指標來氟米特組較柳氮磺吡啶組改善明顯,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來氟米特對控制強直性脊柱炎病情進展療效顯著。這為應用來氟米特有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提供了臨床依據。隨訪2年中,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以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數減少和皮疹為主。來氟米特組胃腸道反應明顯低于柳氮磺吡啶組(5.2 %vs l1.8%)(P<0.05),而白細胞數減少和皮疹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上述癥狀經對癥支持治療短期內可恢復正常,患者可以耐受,不影響繼續治療。
綜上所述,來氟米特 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優于柳氮磺吡啶。來氟米特不良反應較少,每天服用1次比較方便,患者易耐受。推薦首選來氟米特作為病情改善藥,其更長期的療效及安全性尚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