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屬于HBV感染中度流行區 [1],約有9300萬HBV慢性感染者,每年有約30余萬人死于HBV感染相關疾病。
乙肝如得不到合理的治療,最終會發展為
肝硬化,甚至
肝癌,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和公共衛生問題。乙肝發展為肝硬化,要經過
肝纖維化這一階段,而這一階段通常是可逆的。近年,我國傳統中藥丹參,在抗纖維化方面的療效已逐步得到確認。為此,我們設計
替比夫定和丹參聯合治療慢乙肝,在抗肝纖維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84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病人,其中年齡在19-4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8±5.6),男性46名,女性38名,入選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3例,對照組41例。納入標準:HBsAg陽性、HBeAg陽性、HBcAb陽性,HBV DNA大于1.0×10 6拷貝/ml。肝功能總膽紅素小于85.5umol/L,ALT、AST均大于80U/L(正常上限值為40U/L),血清肝纖維化指標(HA、LN、CIV、TGF β1)指標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無合并甲、丁、丙、戊、庚肝及自身免疫性
肝病,無并發癥及重疊感染者,排除
藥物性肝炎及
脂肪肝,半年內未使用過抗肝纖維化和(或)抗病毒藥物治療。診斷均符合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纖維化標準及2005年12月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訂“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抗病毒標準[2-3]。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肝功能、病毒學及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療組,給予替比夫定(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600mg口服,1次/天,丹參片(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口服4片/次,3次/天;對照組,給予丹參,口服4片/次,3次/天;療程為24周。兩組均給予一般護肝藥物治療,無抗病毒、抗纖維化作用。
1.3 觀察項目及指標:每4周查肝功能,每12周查乙肝五項及HBV DNA,檢測血清肝纖維化相關指標。定期查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腎功能及肌酸激酶等;記錄藥品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SPS11.0統計軟件,數據以x -±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8周后,兩組肝功能均較前得到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肝功能各項指標較對照組下降更為明顯(P<0.05)。
2.2 治療24周后,兩組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得到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
2.3治療24周后,兩組HBV DNA陰轉或處于低水平,陰轉率無差異(P>0.05)。
2.4治療24周后,血清HBV DNA陰轉者與未陰轉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均較前得到改善(P<0.01),血清HBV DNA陰轉者更明顯(P<0.05)。
2.5 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未發現有明確的不良反應,治療前后血常規、尿常規、糞常規、腎功能及肌酸激酶等檢查均無顯著性變化。
替比夫定為天然胸腺嘧啶脫氧核苷的自然L-對應體,經細胞內磷酸化后能與自然底物dTTP競爭,摻入新合成的病毒DNA鏈中,并阻止其后的核苷酸加入,從而終止HBA DNA的合成過程。其降病毒作用迅速,HBeAg陰轉率也較高,口服較為方便,副作用較小。目前已成為抗乙肝病毒的一線用藥。乙肝病毒含量短期內迅速下降,有助于減輕肝細胞的炎癥、壞死程度,對肝纖維化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本試驗結果顯示,HBV DNA陰轉者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得到明顯改善。因此,清除乙肝病毒,去除病因,對臟細胞炎癥的修復,肝纖維化的逆轉顯得至關重要。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過程中,丹參并不能提高替比夫定的抗病毒療效;但兩者聯合應用,在抗肝纖維化的方面,療效較為顯著,且較為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