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乙肝治療最關鍵的是抗病毒治療,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目前抗病毒一線藥物包括干擾素(
凱因益生和
派羅欣)和核苷類似物。干擾素是一種人類和動物細胞在對各種病毒等因素刺激的應答中產生的具有多種功能的一類蛋白或糖蛋白,具有廣譜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等作用13。本文對應用派羅欣與凱因益生治療慢性乙肝的療效進行觀察和比較。
所選67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6例,診斷符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診斷標準,為乙肝
大三陽(HBeAg陽性乙肝),HBV—DNA>10cop/ml,A>正常上限2倍,并大于正常上限10倍,治療組32例,對照組3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和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方法:治療組患者采用
聚乙二醇干擾素(派羅欣)135g或180Ng,每周1次,皮下注射,療程48周;對照組則用普通干擾素(凱因益生)500萬u,皮下注射,隔日1次,療程48周。
結果:治療24周時,治療組ALT復常率,HBV—DNA陰轉率,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8周時,治療組AIJT復常率,HBV—DNA陰轉率,HBeAg陰轉率,HBeAg/抗HBe血清轉換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良反應:兩組病人中均有不同程度出現發熱、乏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應,均能自行恢復,給予常規服用地榆升白片和利血生片后,白細胞下降均能好轉,停藥后恢復至正常,兩組患者均完成療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慢性乙型肝炎患病率高,對患者生理和心理危害較大,如不及時治療易發展至
肝硬化或
肝癌,并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而抗病毒是慢乙肝治療的關鍵。目前認為持續抑制甚或清除乙
肝病毒可減輕和消解肝臟的壞死、炎癥,防止肝硬化、肝細胞癌和肝功能衰竭的發生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目標。
國內曾廣泛應用的降酶、“保肝”和非特異性免疫療法,最多僅有部分輔助或對癥的治療作用,已不再成為首選治療方法。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抗病毒藥物中干擾素具有療程較固定,兼有抗病毒及免疫調節作用。派羅欣因其有效血藥濃度可維持1周并能提高療效,而在臨床廣泛使用,而派羅欣是特高分子(40KDa),支鏈結構的聚乙二醇附著在干擾素分子上,且不會干擾細胞膜上干擾素受體的干擾素結合位點。另將該藥物共價結合到聚乙二醇聚合體會改變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征,特別是延長了半衰期,由于病毒的復制時間很短,作用時間延長的藥物更具優勢。且派羅欣每周1次注射,不增加毒性,更能被患者接受。
本文將派羅欣及凱因益生治療24周及48周后ALT水平、HBVDNA陰轉率、HBeAg陰轉率、HBe/抗HBeAg血清轉換率作比較,派羅欣24、48周后HBVDNA陰轉率分別為56.3%和59.4%,HBe/抗HBeAg血清轉換率分別為37.5%和40.6%,凱因益生治療24周和48周后HBVDNA陰轉率分別為25.7%和34.4%,HBe/抗HBeAg血清轉換率分別為17.1%和22.9%,在治療中派羅欣組出現HBsAg陰轉2例,對照組無出現HBsAg陰轉病例。
結果顯示,治療組在ALT復常、HBVDNA陰轉率及HBe/抗HBeAg血清轉換率等方面療效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副作用并未增加,故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目前派羅欣價格較為昂貴,應在經濟條件允許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