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原因目前仍未知,遺傳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各種社會、生活的刺激均可能引起發病,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但這些也只能稱其為誘因,而非是病因。甚至無任何誘因也會發病。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壯年,調查顯示多數在20歲前后起病。對于存在高危癥狀群的人群,應注意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適應能力。 有研究資料顯示,母孕期病毒感染,圍產期并發癥,幼年時不良應激,在精神分裂癥發病中有一定影響。因此,注意母孕期和圍產期的醫學保健,注意嬰幼兒心理健康發育。
一項最新研究發表在5月15日《分子精神病學》上,以印第安納大學為首的研究小組與一批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已確定了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基因組,該研究是根據產生一個分數用來表明一個人是否發展精神分裂癥的風險。
使用功能基因組學的方法,研究人員采用了多種實驗技術,并運用有關精神分裂癥的其他研究中的數據,研究者成功地識別哪些病人會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哪些人不患精神分裂癥。
通過評估生物信號途徑中被激活的基因,研究人員還提出一個影響大腦發育和神經連接疾病的遺傳變異與環境因素,特別強調了混合精神分裂癥模型。
首席研究員Alexander B. Niculescu III醫學博士說: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大腦發育過程中降低大腦中的細胞連接的疾病。研究人員強調,表明精神分裂癥的風險較高的得分并不能決定疾病的命運,它只是意味著你的神經元連接是不同的,這可能使你更容易生病。
他說:這是一個統一體,這些遺傳變異如果太多了,會有錯誤的組合,你會暴露于壓力、酒精和毒品等環境下,導致臨床疾病的發展。原型測試能夠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患有精神分裂癥。
研究人員聯合了幾種不同類型研究的數據,其中包括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來自人體組織樣本的基因表達數據、遺傳連鎖圖譜的研究、動物模型的遺傳研究等等。
作者指出,在基因水平分析這些基因數據,而不是基于單個基因突變的分析的方法被稱為單核苷酸多態性。多個不同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可以激發特定基因,在精神分裂癥的發展中發揮作用。
精神分裂癥如未獲得及時治療,疾病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患者日常學習、工作、生活能力受損,學生因學習能力下降而退學、休學,成人因工作能力受損而失去工作,對家人不知關心照顧,不能承擔家庭的責任。有的發展到精神衰退狀態,造成精神殘疾。有時受幻覺、妄想、邏輯障礙、情緒障礙等精神癥狀的影響,患者可能出現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精神分裂癥得到及時、規范的治療,絕大部分癥狀都可以緩解,可以避免發生不良的結局。目前主流的治療藥物有
檳榔十三味丸、
來士普、
律康、
悉敏等,用藥因人而異,具體可通過400電話免費咨詢百濟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