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小兒泌尿系統常見病之一。頭孢克肟為廣譜抗菌藥物,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為驗證該藥對小兒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我院2003年6月~2006年6月應用頭孢克肟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患者87例,獲得很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頭孢克肟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對87例小兒泌尿道感染患兒應用頭孢克肟顆粒每次1.5~3.0 mg/kg,每日2次口服,療程10天,觀察療效。結果:87例小兒泌尿道感染患者,經10天治療,治愈率90.80%,有效率5.75%,無效率3.45%。結論:頭孢克肟殺菌作用快,口服方便,組織滲透性好,無嚴重不良反應,是目前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的有效藥物。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87例患者中,男22例,女65例;年齡2個月~14歲,平均5歲,均為我院住院或門診泌尿道感染患兒。所有患兒治療前均做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48例陽性,陽性率55.17%,其中大腸桿菌27例,占56.25%;變形桿菌11例,占22.92%;綠膿桿菌4例,占8.33%;克雷伯桿菌3例,占6.25%;白色葡萄球菌2例,占4.17%;腸球菌1例,占2.08%。
1.2 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均符合楊錫強、易著文主編的第6版《兒科學》中小兒泌尿道感染的診斷標準[1]。
1.3 治療方法 應用頭孢克肟顆粒每次1.5~3.0 mg/kg, 每日2次口服,療程10天。
1.4 觀察方法 記錄所有患兒治療前、治療后、停藥后1周及停藥后1個月癥狀、體征,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肝功能及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并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1.5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尿常規正常,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轉陰,停藥后1周及停藥后1個月,復查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均陰性。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尿常規正常,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轉陰,停藥后1周及停藥后1個月,復查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陽性。無效:治療前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陽性,治療后仍陽性;治療前清潔中段尿細菌培養陰性,治療后尿常規無改善或加重者。
2 結果
87例小兒泌尿道感染患兒中,治愈79例,治愈率90.80%,有效5例,有效率5.75%,無效3例,無效率3.45%。
3 討論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體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長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組織而引起損傷。按病原體侵襲的部位不同,分為腎盂
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由于小兒時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較少,且臨床上又難以準確定位,故常不加區別統稱為泌尿道感染。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絕大多數為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綠膿桿菌,少數為腸球菌和葡萄球菌。小兒泌尿道感染選用抗生素應在腎組織、尿液、血液中都有較高的濃度,抗菌能力強,抗菌譜廣,不易使細菌產生耐藥菌株,且對腎功能損害小[2]。
頭孢克肟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對革蘭陽性菌及陰性菌均具有抗菌活性,為廣譜抗生素。對各種細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具有極強的穩定性。特別是對革蘭陰性菌中的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沙門菌、淋球菌及革蘭陽性菌中的鏈球菌比其他口服頭孢類抗生素具有更強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機制為阻止細菌細胞壁的合成,破壞細菌在外環境中的穩定性,是殺菌性的。腎功能正常的小兒患者口服本品一次1.5~3.0 mg/kg后,約3~4 h血清濃度達到峰值,為1.14~2.01 μg/ml血清濃度,半衰期為3.2~3.7 h。本品組織滲透性好,幾乎所有組織器官及體液中都有較高的藥物濃度,而且對腎臟基本無毒性。本品主要經腎臟排泄,腎功能正常的小兒患者經口服用1.5~3.0 mg/kg后尿中排泄率(0~12 h)約為13%~90%,這一特點有利于治療泌尿道感染。
本組87例患兒服藥后,9例患兒出現上腹部不適、納差、惡心、嘔吐、
腹瀉、腹痛,2例出現皮膚瘙癢,1例出現頭暈,但都能堅持療程結束,停藥后癥狀消失,所有患兒治療前后的血常規及肝、腎功能均無明顯改變。
頭孢克肟殺菌作用快,口服方便,組織分布廣,無明顯不良反應,是目前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的有效藥物。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8年1月5卷1期;《頭孢克肟治療小兒泌尿道感染療效觀察》;付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