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替沙星是第四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對常見的革蘭陽性、革蘭陰性菌、厭氧菌等有較好的抗菌活性,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長,可每天口服1次,使用方便,國內外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感染的治療。為驗證該藥對成人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療效
和安全性,本文選擇62例細菌性泌尿道感染患者應用加替沙星進行治療,觀察其療效和不良反應。
目的:評價加替沙星對泌尿道感染的療效。
方法:對62例細菌性泌尿道感染患者用加替沙星400mg,口服,每日1次,療程7~14d。
結果:加替沙星治療泌尿道感染的治愈率為77.4%,總有效率為95.1%,細菌消除率為95.2%,不良反應率為4.9%,實驗中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結論:加替沙星適用于治療泌尿道感染。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使用開放、自身對比的方法,選擇單純性泌尿道感染和復雜性泌尿道感染患者,性別不限,皆為經臨床和實驗室確診的尿路感染者,均實驗前48h未接受任何抗菌藥物。本組患者共62例(男41例,女21例),其中單純性尿路感染37例,慢性尿路感染急性發作14例,急性復雜性尿路感染11例;年齡(47±22.5)歲。患者中有癥狀者均有典型的泌尿道感染臨床癥狀,如尿頻、尿急、尿痛等,且中段尿培養為陽性,尿鏡檢WBC>10個/HP。無明顯癥狀者,相隔24h的2次中段尿培養均為陽性,且尿鏡檢WBC>5個/HP,以上均被認為患者有泌尿道感染〖1〗。
1.2 排除標準 對喹諾酮類藥物有過敏者或高敏體質者;18歲以下的患者;有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或心臟、造血系統及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者;妊娠及哺乳婦女;感染嚴重而不宜口服給藥者;藥敏試驗顯示對試驗藥耐藥者;因故中斷治療無法評價療效者。
1.3 治療方法 用加替沙星(商品名:奎爾泰,西安萬隆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產品。國藥試字20030011每片0.1g),療程為7d或14d(急性單純性尿路感染7d,其他為14d),0.4g,口服,每日1次,治療期間不能用其他抗菌藥物。
1.4 觀察方法 逐日或間日觀察患者癥狀(重點觀察發熱、尿頻、尿急、尿痛和腎區叩擊痛等)、體征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治療前及治療后做尿、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異常者需追蹤復查至正常為止;治療前后做細菌培養,在給藥前、后分別進行尿液和中段尿細菌培養。
1.5 療效評價標準 按衛生部1993年頒布《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判斷標準分為痊愈、顯效、進步、無效4級。痊愈及顯效屬有效,據此計算有效率;細菌學按病原菌消除、部分消除、替換、再感染、未消除5級評定;不良反應與藥物關系按肯定有關、很可能有關、可能有關、可能無關、肯定無關5級評定。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本組治愈48例(77.4%),無效3例(4.9%),其中良性癥狀性
前列腺增生癥伴慢性尿潴留2例,
膀胱癌1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5.1%(59/62)。
2.2 細菌學療效 治療前的中段尿培養結果:大腸桿菌14株,綠膿桿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4株,變形桿菌6株,肺炎桿菌3株,腸球菌8株,產堿不動桿菌2株,陰溝桿菌4株,經治療后1株綠膿桿菌、1株變形桿菌未消除。其他40株的細菌全部被消除,細菌消除率為95.1%(40/42)。
2.3 藥物不良反應 患者服藥后發生惡心2例,有1例輕度
腹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9%(3/62),未出現明顯心、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加替沙星是喹啉羧酸的1位有環丙基、6位有氟、7位有3-甲基哌嗪、8位有甲氧基的新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與現有氟喹諾酮類藥物相比,加替沙星擴大了抗菌譜,除對革蘭陰性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外,還增強了對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菌的抗菌活性,其抗菌活性比環丙沙星強2~4倍〖2〗。對軍團菌、衣原體、支原體、厭氧菌(包括梭狀芽孢桿菌和擬桿菌)以及分枝桿菌等病原體都有較強的活性。另外加替沙星化學結構式在7位哌嗪甲基化,8位引入甲氧基使得喹諾酮類藥物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減少,無潛在的光敏毒性,副作用明顯減少,增加了本藥的安全性〖3〗。加替沙星在體內吸收迅速,分布廣泛〖4〗,可口服,可靜注,加替沙星400mg靜脈點滴與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相同(生物等效),其口服劑的絕對生物利用度為96%,組織穿透力強,可一日一次給藥,還有明顯的抗菌后效應,半衰期為7~8h,是氟喹諾酮類中的長效抗菌品種,83.2%以原型從尿液排出體外〖4〗。
本研究結果表明加替沙星在治療尿路感染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1%,細菌消除率為95.2%。故在治療尿路感染上加替沙星是一種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口服方便,值得推廣應用的抗菌藥物。
參考來源:《中華中西醫雜志》2006年1月7卷1期;《加替沙星治療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療效》;張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