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50歲的梁女士因為子宮肌瘤到醫院就診,查B超示子宮肌瘤直徑為3 cm。應患者的要求,醫生對其進行了次全子宮切除術。
例2:黃先生不幸患了鱗雪狀細胞癌(肺癌) ,手術后為了保險起見,醫生又給他進行了放射治療。一個療程下來,黃先生口干得沒有一絲唾液,整天水不離口。不僅如此,每天還干咳不止,用了各種藥物都不見效。一檢查,患了放療性肺炎。
例3:張女士是一名甲狀腺癌患者,5年做了6次手術,現在頸部仍舊囤積不少腫塊。手術不但沒能控制住腫瘤的發展,反而增長得越來越厲害。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患了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首選手術治療,其實,并不是所有的腫瘤都需要通過手術治療才能解決。上述3個病例選擇的手術治療就有些盲從。
對于例1的梁女士來說,她屬于年齡在50歲左右的近絕經期女性,此時患了子宮肌瘤不必急于手術。因為女性絕經之后,體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宮肌瘤的增長會自然停止、萎縮。因此,可以在排除惡性腫瘤及手術指征后行激素保守治療。
對于例2的黃先生來說,醫生在選擇放射治療之前應該慎重考慮一下,該治療會給患者帶來哪些副作用,并應該如何處理,患者目前的情況是否非做這個治療不可。
而對于例3中張女士來說,一次又一次的手術差不多等于是一次次的惡性刺激,使她體內的癌細胞瘋狂增長。癌細胞是一種變異細胞,有很獨特的個性,一旦遭到破壞或是強烈的外界刺激,就會加速增殖。
手術治療是一把雙刃劍,對于腫瘤患者來說,早期腫瘤行手術治療的確能起到及時切除瘤體、提高生存率的作用,可是對于中晚期腫瘤階段,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治療時機,真正能通過手術治愈疾病的患者也就寥寥無幾了。
對于有些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的患者,醫生在選擇手術治療前,一定要慎重考慮,尤其是那些有生育要求的育齡期婦女或接近絕經期的婦女,如無手術指征,應該盡量行藥物保守治療,定期隨訪。
每個手術都有其適應證,惡性腫瘤中約有20%的患者適合手術治療,但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非實體瘤及甲狀腺未分化癌、炎性乳腺癌等就不適合手術治療。
手術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而保守治療未必就不能解決問題,放寬手術指征則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因此,謹慎地選擇治療方案,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腫瘤的治療原則上應該多學科參與,采用多手段的綜合治療,外科手術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手段。一個有經驗的醫生接診腫瘤患者后,應該運用自己的綜合醫療知識,權衡利弊,考慮如何給予患者最佳治療,將患者的痛苦減到最輕,而不是將手術放在首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