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替麥考酚酯(
驍悉®)在中國上市已十年了,此間,憑借良好的抗排異療效和品質,驍悉在
器官移植后抗排異和血管性腎病治療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十年來,已有大量有關嗎替麥考酚酯的臨床應用經驗值得總結與借鑒,為幫助廣大醫師更全面地了解、回顧這些經驗,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中國透析與移植協會、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中華醫學會
風濕病學分會共同舉辦,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贊助的“2006移植與免疫論壇”于2006年12月2日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主辦方特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David Geffen醫學院移植中心主任Gabriel M Danovitch教授、解放軍腎病研究所黎磊石院士、劉志紅院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對驍悉在中國上市十年來在
腎移植、
肝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取得的成功臨床經驗進行了介紹。
嗎替麥考酚酯(驍悉)相關經典研究回顧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David Geffen醫學院移植中心主任Danovitch教授、解放軍腎病研究所所長黎磊石院士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唐孝達教授在會上分別介紹了十年來有關嗎替麥考酚酯(MMF)抗移植后排異的幾項重要研究,正是這些優秀臨床研究的結果確立并鞏固了MMF在移植領域的地位。
MMF顯著減少腎移植術后急性排異反應 十年前,有3項分別在美國和歐洲等地進行的多中心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MMF組(1 g,bid或1.5 g bid)患者發生急性排異反應的比率均低于對照組(硫唑嘌呤或安慰劑)40%以上,盡管兩組發生排異反應比率有很大差異,但趨勢十分相似,多數排異反應發生在移植后3個月內,這也證實,MMF的療效在用藥后3個月內便已十分顯著。
這3項研究中,移植物1年丟失率均<10%,各組患者的生存率相當,但MMF組移植物的生存趨勢優于對照組。由于3個組的療效相當,但MMF 3 g/d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因此最后確定將2 g/d(1 g,bid)作為推薦劑量。MMF的毒副作用中,胃腸道反應最常見,此外還會誘發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癥和貧血等,但多不嚴重。正因為這幾項研究,MMF被正式批準作為臨床抗排異反應的常規用藥。
MMF可改善移植后患者腎功能
Dudley等進行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臨床研究——“爬行肌酐(Creeping Creatinine)”研究共納入122例腎功能進行性惡化的患者。研究者將參試患者隨機分入兩組,一組患者從
環孢素轉換為MMF治療(A組,n=62),而另一組則始終使用環孢素(B組,n=60)。 結果表明,在最初接受意向治療的患者(n=122)中,A組患者對治療的反應率為58%,B組則為32%(P=0.0060);在參與方案數據分析的患者(n=107)中,兩組對治療有反應的比率分別為60%(36/60例)和26%(12/47例)(P=0.0008)。A組在研究期間無患者出現急性排異反應,且該組患者的總膽固醇水平顯著降低。因此,對腎移植后腎功能進行性惡化的患者而言,在使用環孢素后加用MMF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腎功能,且并不會增加急性排異反應的發生危險。
腎移植后最佳抗排異方案:MMF+低劑量CNI+激素 Ekberg等進行的Symphony研究重點關注了臨床常用聯合用藥方案間的差異。研究者將參試患者隨機分入4個亞組,所有患者均使用MMF+激素,此外,A組患者加用常規劑量環孢素,B組患者加用低劑量環孢素,C組患者加用低劑量
他克莫司,D組患者加用低劑量
西羅莫司,后3組患者均加用達昔單抗進行誘導治療。
結果顯示,在為期12個月的隨訪后,C組(低劑量他克莫司+MMF+激素)患者急性排異反應發生率最低(12.3%),停藥率也最低。使用環孢素的A、B兩組患者急性排異反應的發生率為25%左右,而采用西羅莫司的D組急性排異率高達37.2%,且停藥率高達近50%。在不良反應方面,C組患者雖然
糖尿病和腹瀉發生率較高,但
腫瘤的發生率與其他方案相比并未增高。 這項研究表明,MMF+低劑量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NI)+激素方案是目前較合理的抗排異反應方案。我國相關研究也證實了此結論,現在我國>90%的移植后患者也均采用MMF+CNI+激素這種治療方案。
MMF為活動性狼瘡性腎炎一線用藥
1997年,黎磊石院士由MMF治療腎移植患者血管排異方面取得的顯著臨床療效受到啟發,首次用MMF治療狼瘡性腎炎患者并獲成功,成為全球用MMF成功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第一人。
2000年,為規范MMF在腎臟疾病領域的應用,由黎院士、王海燕教授、林善錟教授等20余位全國知名專家組成“驍悉在腎臟免疫性疾病中治療專家顧問團”,在結合國內臨床應用經驗和查閱國外相關循證醫學資料后,經充分討論,制定了“MMF在腎臟疾病中應用的專家建議書”。專家組于2006年最后一次修訂該建議書時推薦將MMF作為治療活動性狼瘡性腎炎的一線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