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治療新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 季建林
1. 下一代抗抑郁藥展望
現有的抗抑郁藥仍然對一部分病人的急性期或維持期治療無效,為此,通過對抗抑郁藥作用機制的新研究,一些新型的抗抑郁藥可能具有一定的潛力,這包括:NK-1(P物質)拮抗劑、CRF拮抗劑、谷氨酸鹽藥物,以及直接影響細胞內信號系統的藥物和特異性影響神經營養因子的藥物。同時,特異性影響5-羥色胺受體,增強中樞性多巴胺作用,或者多巴胺、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多系統共同作用類藥物的優勢可能繼續增加。隨著研究的進展,新型抗抑郁藥的開發最終可能來源于對重度抑郁障礙病理生理學的深入理解。
2. 抑郁癥的非典型藥物治療
成千上萬的抑郁癥患者使用非典型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包括St. John氏麥芽汁(SJW)、s-腺苷甲硫氨酸(SAM-e)和ω-3脂肪酸。此類藥物的安全性和功效仍需要深入的探討并且一直受到傳統研究者的質疑。過去幾年里,嚴格的臨床研究方法被用于評估這些藥物,但仍然數據有限。ω-3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被奇跡般吹捧為能夠治愈各種病痛,其中也包括抑郁癥,但也缺乏隨機對照研究資料。
3. 抑郁癥心理治療的循證醫學
循證醫學提示人際心理治療(IPT)和認知治療(CT)對于急性期抑郁癥有效,此外行為治療和問題解決技術也被證明可以緩解癥狀。這些治療的共同特點是限時、強調協作性治療聯盟,但在具體的理論依據上存在分歧。目前的研究提示這些治療研究多在門診病人中進行,而且多見于初級保健部門。因此,在抑郁癥急性期藥物治療起效后進行心理治療,并且聚焦于緩解殘留癥狀、增強適應能力、學會復發預防技術成為今后抑郁癥心理治療的探索方向。
4. 抑郁癥器械治療進展
許多器械治療可以成為腦部的各種刺激物。這包括電抽搐治療(ECT)、磁性抽搐治療(MST)、經顱磁刺激治療(TMS)和迷走神經刺激治療(VNS)。這些治療分別廣泛性地和局灶性地刺激腦部神經系統,但是這類治療地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其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地位變化仍有待于討論。
5. 抑郁癥治療方案展望
特定亞型的抑郁癥患者其治療方案取決于一些影響因素,這包括患者的個人特征,如年齡,以及疾病的特征,如抑郁癥亞型和共病狀態。最近的研究關注三環類抗抑郁藥和SSRIs的不同療效是否與抑郁癥的心境惡劣亞型相關。另外,采用新型藥物治療或者既往采用的藥物治療史也與當前的療效有關,同樣電抽搐治療也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