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品名稱: 泰維思
- 藥品通用名: 利培酮分散片
- 泰維思規格:1mg*10片*4板
- 泰維思單位:盒
- 泰維思價格
- 會員價格:
利培酮分散片(泰維思)說明書簡要信息:
【泰維思適應癥】
1.用于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以及其它各種精神病性狀態的明顯的陽性癥狀(如幻覺、妄想、思維紊亂、敵視、懷疑)和明顯的陰性癥狀(如反應遲鈍、情緒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語)。也可減輕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情感癥狀(如抑郁、負罪感、焦慮)。對于急性期治療有效的患者,在維持期治療中,泰維思可繼續發揮其臨床療效。
2.可用于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其表現為情緒高漲、夸大或易激惹、自我評價過高、睡眠要求減少、語速加快、思維奔逸、注意力分散或判斷力低下(包括紊亂或過激行為)。
【泰維思用法用量】
1.精神分裂癥
由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改用泰維思者:開始使用時,應漸停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藥。若病人原來使用的是長效抗精神病藥,則可用泰維思治療來替代下一療程的用藥。已用的抗帕金森綜合征的藥是否需要繼續則應定期地進行重新評定。
成人:每日1次或每日2次。起始劑量1mg,在1周左右的時間內逐漸將劑量加大到每日2~4mg,第2周內可逐漸加量到每日4~6mg。此后,可維持此劑量不變,或根據個人情況進一步調整。一般情況下,最適劑量為每日2~6mg。每日劑量一般不超過10mg。
2.治療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
推薦起始劑量每日1次,每次1~2mg,劑量可根據個體需要進行調整。劑量增加的幅度為每日1~2mg,劑量增加至少隔日或間隔更多天數進行。大多數患者的理想劑量為每日2~6mg。在所有的對癥治療期間,應不斷地對是否需要繼續使用泰維思進行評價。
3.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
腎功能損害患者清除抗精神病藥物的能力低于健康成人;肝功能損害患者血漿中游離利培酮的濃度有所增加。無論何種適應癥,腎功能損害患者或肝功能損害患者的起始及維持劑量應減半,劑量調整應減緩。此類患者在使用泰維思時應慎重。
【泰維思注意事項】
中國尚未批準利培酮口服制劑用于除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之外的其它適應癥。以下注意事項內容來自于原研藥說明書信息。
癡呆相關精神病的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增加
患有癡呆相關精神病的老年患者有死亡率增加的風險。在對患有癡呆相關精神病的老年患者中進行的17項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平均眾數治療時間為10周)的分析發現,藥物治療組患者死亡的危險性是安慰劑對照組的1.6-1.7倍。在一項典型的10周對照臨床研究中,藥物治療組的死亡率約為4.5%,安慰劑對照組為2.6%。雖然死亡原因各異,但是大多數死亡是源于心血管病(如心衰、猝死)或感染(如肺炎)。觀察性研究顯示,與非典型的抗精神病類藥物類似,傳統抗精神病類藥物使患者的死亡率增加。觀察性研究中發現死亡率增加的結果可能歸因于抗精神病藥物而不是患者的情況,但尚不能確證。
在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用利培酮進行的安慰劑對照研究中,利培酮與呋塞米合并用藥患者的死亡率高于單獨使用利培酮或呋塞米的患者,在4項臨床試驗中的2項觀察到了合用呋塞米和利培酮的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現象。尚未找到明確的病理生理學機制來解釋這一現象,并且患者的死亡原因也不相同。
利培酮未被批準用于治療癡呆相關的精神病。
癡呆相關精神病的老年患者的腦血管意外(包括中風)
在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平均年齡85歲,范圍73-97歲)進行的安慰劑對照研究中,觀察到利培酮組包括死亡在內的腦血管方面不良事件(腦血管意外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生率較安慰劑組高。利培酮不被批準用于治療癡呆相關精神病患者。
抗精神病藥的惡性綜合征(NMS)
服用包括利培酮在內的抗精神病藥物可引起惡性綜合征(NMS)。NMS的臨床表現包括高熱、肌強直、精神狀態改變、自主神經失調(不規則脈搏或血壓、心動過速、出汗和心律失常)。其它癥狀可能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肌紅蛋白尿、橫紋肌溶解癥和急性腎功能衰竭。這種綜合征患者的診斷評估是復雜的。鑒別診斷時,區別下列情況是很重要的,包括嚴重的內科疾病(如肺炎、全身感染等)和未經治療或治療不充分的錐體外癥狀和體征(EPS)的病例。鑒別診斷中的其它重要考慮因素包括中樞抗膽堿能中毒、中暑、藥物熱和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病理。
NMS的治療應包括:(1)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藥物和其它不必要的合并用藥;(2)強化對癥治療和醫學監護;和(3)治療任何具有特定治療方案的嚴重并發癥。關于無并發癥的NMS的具體藥物治療方案沒有一致意見。
如果患者在NMS恢復后需要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則應仔細考慮藥物治療的潛在問題。應該密切監測患者,因為已有報告顯示NMS的復發。
遲發性運動障礙
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能出現潛在的不可逆轉的不自主的運動障礙綜合征。隨著治療持續時間和患者所用抗精神病藥物總累積劑量的增加,發生遲發性運動障礙的風險及其可能變為不可逆轉的風險也會增加。然而,在低劑量的相對短的治療期后,該綜合征也可能會發生,盡管這種情況不太常見。
對于已確診的遲發性運動障礙病例,目前還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停用抗精神病藥物,綜合征可能部分或全部緩解。然而,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本身可能會抑制(或部分抑制)該綜合征的體征和癥狀,從而可能掩蓋潛在的運動障礙綜合征的發病過程。癥狀抑制對運動障礙綜合征長期病程的影響尚不清楚。
鑒于這些考慮,應以最可能減小運動障礙綜合征發生風險的方式處方利培酮。慢性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通常適用于以下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1)已知對抗精神病藥物有反應,(2)無可用的可替代、等效、低危的治療方案。在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中,應尋求理想的臨床療效所需的最小劑量和最短治療時間。應該定期重新評估是否需要繼續治療。
如果用利培酮治療的患者出現遲發性運動障礙的癥狀和體征,則考慮停用藥物。然而,一些患者盡管存在該綜合癥,可能仍需要利培酮治療。
代謝變化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代謝變化有關,可能增加心血管/腦血管的風險。這些代謝變化包括高血糖癥,血脂異常和體重增加。雖然這類藥物都會引起一些代謝變化,但每種藥物都有自己特定的風險。
高血糖和糖尿病
已報道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包括利培酮)會出現高血糖癥和糖尿病,這與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或死亡有關聯。精神分裂癥固有的糖尿病高風險性及普通人群中糖尿病發病率的上升,使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與葡萄糖異常間的相關性評估變得復雜。由于這些因素的干擾,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與高血糖相關的不良事件之間的關系尚不完全清楚。然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出現治療相關的高血糖不良事件的風險增加。尚無對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患者的高血糖相關不良事件的精確風險評估。
對于已確診糖尿病、仍啟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治療的患者,應密切監測血糖控制是否惡化。存在糖尿病風險因素(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在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包括利培酮)時應在開始時監測空腹血糖,并在治療期間定期監測空腹血糖。任何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治療的患者都應監測高血糖癥狀,包括多飲、多尿、多食和乏力。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治療過程中出現高血糖癥狀的患者,應進行空腹血糖檢測。在某些情況下,當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時,高血糖可以消退;然而,一些患者盡管停止使用利培酮,仍需要繼續進行降糖的治療。
表11列出了來自3項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精神分裂癥研究和4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單藥治療研究的匯總數據。
表117項在精神分裂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成人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3-8周,固定或靈活劑量研究中的血糖變化
在長期治療的對照或非對照的研究中,與利培酮治療相關的血糖相較基線的平均變化為24周時的+2.8mg/dL(n=151),48周時的XxX4.1mg/dL(n=50)。
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3-17歲)患者,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患者(10-17歲)或自閉癥患者(5-17歲)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治療3-6周的臨床研究數據,如表12所示。
表12在3項安慰劑對照的3-6周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3-17歲)患者中,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患者(10-17歲)或自閉癥患者(5-17歲)中空腹血糖的變化
在1項長期、非對照、開放、擴展的兒童研究中,與利培酮相關的,與基線相比第24周(n=119)空腹血糖的平均變化XxX5.2mg/dL。
血脂異常
在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中觀察到血脂改變。
表13列出了7項在精神分裂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成人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治療3-8周,固定劑量或靈活劑量研究的匯總數據。
表137項在精神分裂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成人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治療3-8周,固定劑量或靈活劑量研究中血脂的變化
在長期治療、對照和非對照研究中,利培酮與第24周(n=231)的非空腹膽固醇XxX4.4mg/dL和第48周(n=86)的XxX5.5mg/dL的平均變化相關;和(b)第24周時(n=52)非空腹甘油三酯XxX19.9mg/dL相關。
3項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3-17歲)、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10-17歲)或自閉癥(5-17歲)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治療3-6周、固定劑量研究的匯總數據列于表14。
表143項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3-17歲)、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10-17歲)或自閉癥(5-17歲)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治療3-6周、固定劑量研究中空腹脂質的變化
在長期治療、非對照、開放、擴展兒科研究中,利培酮與(a)第24周(n=114)空腹膽固醇XxX2.1mg/dL的平均變化相關;(b)第24周(n=103)空腹LDL-0.2mg/dL的平均變化相關;(c)第24周(n=103)空腹HDLXxX0.4mg/dL的平均變化相關;(d)在第24周時(n=120)空腹甘油三酯XxX6.8mg/dL平均變化相關。
體重增加
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使用中已觀察到體重增加。建議臨床監測體重。7項在成人精神分裂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3-8周、固定劑量或靈活劑量研究中,關于體重平均變化和體重增加7%或更高的受試者的比例的數據見表15。
表157項在成年精神分裂癥或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治療3-8周、固定劑量或靈活劑量研究中,體重平均變化水平和體重增加7%或更高的受試者的比例
在長期的對照和非對照研究中,利培酮與第24周(n=395)的XxX4.3kg體重平均變化和第48周(n=203)的XxX5.3kg體重平均變化相關。
9項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3-17歲),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10-17歲),自閉癥(5-17歲)或其他精神障礙(5-17歲)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固定劑量治療3-8周的臨床研究中,體重平均變化和體重增加≥7%的受試者比例的數據見表16。
表169項在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13-17歲)、雙相情感障礙的躁狂發作(10-17歲)、自閉癥(5-17歲)或其他精神障礙(5-17歲)患者中開展的安慰劑對照、固定劑量治療3-8周的臨床研究中,體重平均變化和體重增加≥7%的受試者比例
在長期治療、非對照、開放、擴展的兒科研究中,利培酮與第24周(n=748)的體重平均變化XxX5.5kg和第48周(n=242)體重平均變化的XxX8.0kg呈現相關性。
1項在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開展的長期開放擴展研究中,14%的患者發生與治療相關的體重增加不良事件。103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利培酮治療8個月后,體重平均增加了9.0kg。增長的大部分是在前6個月內觀察到的。基線和8個月的平均百分位數分別為體重56和72,身高55和58,身體質量指數51和71。
在長期治療的開放試驗(自閉癥患者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研究)中,觀察到應用利培酮治療12個月后平均體重增加7.5kg,高于預期的正常體重增加(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正常值,約每年增加3-3.5kg)。增加的大部分發生在應用利培酮治療的前6個月內。基線和12個月的平均百分位數分別為:體重49和60,身高48和53,身體質量指數50和62。
1項在雙相I型情感障礙的急性躁狂發作或混合發作的兒童和青少年患者開展的、為期3周的安慰劑對照試驗中,利培酮組的體重增加高于安慰劑組,但與劑量無關(0.5-2.5mg利培酮組增加1.90kg,3-6mg利培酮組中增加1.44kg,安慰劑組增加為0.65kg)。身體質量指數相較基線的平均變化也表現出類似的趨勢。
當用利培酮治療小兒患者的任何適應癥時,應以正常生長的預期體重評估體重增量。
高泌乳素血癥
與其他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一樣,利培酮可以提高催乳素水平,并且在長期給藥期間持續升高。與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相比,利培酮與更高的催乳素水平有關。
高泌乳素血癥可能抑制下丘腦GnRH,導致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減少。這反過來可能通過減少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性腺類固醇生成來抑制生殖功能。在接受升催乳素的化合物的患者中已報道溢乳,閉經,男性乳房發育癥和陽萎。與性腺機能減退相關的長期高催乳素血癥可能導致女性和男性受試者的骨密度降低。
組織培養實驗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類乳腺癌是體外催乳素依賴的,如果在先前檢測到乳腺癌的患者中處方利培酮,這是一個潛在的需考慮的重要因素。在小鼠和大鼠中進行的利培酮致癌性研究中觀察到垂體、乳腺和胰島細胞瘤形成(乳腺腺癌、垂體和胰腺腺瘤)增加。迄今為止進行的臨床研究和流行病學研究均未顯示這類藥物的長期給藥與人類腫瘤發生之間的關聯;現有的證據太有限,目前尚無定論。
體位性低血壓
利培酮可誘發與頭暈有關的體位性低血壓、心動過速,并且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出現暈厥,特別是在初始劑量調整期間,可能反映出其α-腎上腺素能拮抗特性。據報道,在利培酮治療成人精神分裂癥的2期和3期研究中,有0.2%(6/2607)患者出現暈厥。通過限制普通成人患者的初始劑量至每日2mg(每天1次,或每天2次每次1mg),限制老年患者或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給藥劑量至每天2次每次0.5mg,可使體位性低血壓的風險降到最低。應該考慮對這些患者體位性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如果發生低血壓,應考慮減少劑量。在已知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或缺血、心力衰竭或傳導異常病史),腦血管疾病以及易使患者發生低血壓(如脫水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中,應特別小心使用利培酮。合并使用利培酮和降壓藥物,會觀察到臨床顯著的低血壓。
摔倒
使用包括利培酮在內的抗精神病藥物可導致嗜睡、體位性低血壓、運動和感覺不穩定,這可能導致跌倒,從而導致骨折或其他與跌倒有關的傷害。對于存在可能加劇這些影響的疾病,因素或藥物的患者,特別是老年人,應在開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時或長期治療期間,定期評價摔倒風險。
白細胞減少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和粒細胞缺乏癥
在臨床試驗和/或上市后的經驗中,已有報道會發生與抗精神病藥物(包括利培酮)有關的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事件。粒細胞缺乏癥也有報道。
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可能風險因素包括預先存在的白細胞計數(WBC)降低和藥物引起的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病史。對于存在具有臨床意義的白細胞降低或藥源性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病史的患者,應該在治療的最初幾個月中密切監測其全血細胞計數(CBC),并且應該在首次檢測到有臨床意義的、無其他誘發因素的白細胞降低時停止使用泰維思。
對于存在臨床意義的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應仔細監測發熱或與感染相關的癥狀和體征,如果出現這些癥狀或體征,應及時治療。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絕對值<1000/mm3)應停止使用泰維思,然后監測白細胞計數直至恢復。
潛在的認知和運動障礙
嗜睡是一種常見的與利培酮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特別是通過直接詢問患者來確定。這種不良反應與劑量有關,在一項以檢查清單發現不良事件的研究中,41%的高劑量患者(泰維思16mg/天)出現嗜睡,而出現嗜睡的安慰劑患者為16%。對于發現不良事件,直接詢問比自發性報告更敏感,其中8%的利培酮16mg/天的患者和1%的安慰劑組患者出現嗜睡的不良反應。由于利培酮可能會損害判斷力,思維能力或運動技能,應該警告患者避免操作包括汽車在內的危險設備,直到確定利培酮治療不會對他們造成不利影響。
癲癇
在成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上市前試驗中,利培酮治療的患者癲癇發作的比例為0.3%(9/2607),其中2例伴有低鈉血癥。有癲癇病史的患者應謹慎使用利培酮。
吞咽困難
食管動力障礙和誤吸與抗精神病藥物使用存在相關性。吸入性肺炎是晚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發病和死亡的常見原因。對于有吸入性肺炎風險的患者,應謹慎使用利培酮和其他抗精神病藥物。
陰莖異常勃起
已經在上市后監測期間報道了陰莖異常勃起。嚴重的陰莖異常癥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體溫調節
體溫調節的異常與抗精神病藥物存在相關性。據報道,高熱和低體溫癥與口服利培酮有關。對于極端體溫的患者,處方利培酮時應謹慎。
苯丙酮尿癥患者
告知患者利培酮含有苯丙氨酸。苯丙氨酸是阿司帕坦在體內分解的一個組分。
【泰維思禁忌】
對利培酮、帕利哌酮或泰維思賦形劑的任一成分過敏者禁用。已有報告應用利培酮或帕利哌酮治療的患者出現超敏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和血管性水腫。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代謝產物。
【泰維思性狀】
泰維思為白色或類白色片。
【泰維思有效期】
18個月
【泰維思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100106
【泰維思生產企業】
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有利培酮分散片(泰維思)說明書/副作用/效果、不良反應、適應癥、生產企業、性狀、用法用量、批準文號、有效期禁忌癥及其價格等信息,欲了解更多詳情,請您
【咨詢專科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