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乙肝防治中,藥品不良反應常常是最令人頭痛的煩惱。不過,通過定期監測和隨訪,藥物的副作用“一露尖尖角”,就會被抓個正著,無處可藏。有些病人由于“惰性”和“輕敵”心態作祟,往往等出現了副作用的癥狀之后才急著去檢查,但往往錯過了最佳“補救”時機。一旦臨床上出現癥狀之后治療起來就會比較被動,所以必須根據藥物的一些特點進行定期隨訪。
抗病毒藥物分兩大類,一類是干擾素,另一類是口服核苷(酸)類似物。廣州中三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崇雨田教授介紹說:“干擾素抗病毒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干擾素的副作用也非常明顯,實際上它分兩大類。一種就是一打進去就有副作用,病人就很容易知道,包括發燒、肌肉酸痛、全身疲乏,像
感冒一樣的。這種癥狀大概在注射最初的時候會出現。干擾素注射久了以后,它可能會出現影響到其他系統的一些副作用。包括白細胞減少、內分泌的紊亂、也可能會誘發免疫系統的改變,還有是我們臨床醫生都比較容易忽略的,就是引起精神的抑郁。使用干擾素如果出現了非常嚴重的骨髓抑制,而且用藥治療以后,骨髓抑制不能得到改善,就要考慮停藥。還有出現了明顯的血糖、自身抗體、和明顯抑郁的,即使療程不到一年,有的只有幾個月,也是要停藥的。通過定期隨訪可以發現上述的嚴重副作用。”
就目前上市的四種口服抗病毒藥物而言,蔡晧東教授認為:“相比較之下,這些口服抗病毒藥中
拉米夫定是最安全的。它上市已經十年了,安全性已經被全球醫生認可。另外,拉米夫定的臨床實驗也是最多的,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全球性研究,包括嚴重
肝病、晚期肝病,還有
肝移植的患者,甚至還有晚期妊娠婦女也做了臨床實驗。現在美國SDA已經批準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這兩個藥用于兒童的乙肝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