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早在2千多年前,人類就知道癌癥的存在,一直以來,它被認為是不治之癥。醫學界一直在努力探究癌癥的奧秘。如今醫生們說,在人類對抗癌癥的這場戰爭中,重點要由原來的治療為主走向預防為主。今天的《新聞調查》就讓我們走近“癌癥”這個話題。
解說:今年七十八歲的金正平老先生是一位作曲家,同時他也是一名癌癥患者。
金正平:其實我自己一點預兆都沒有,就是一發現的時候,那個癌(腫瘤)已經是比一個雞蛋都大了。
記者:那是挺嚴重的了。
金正平:對。
解說:就在一年多以前,金正平被確診為肺癌。(停頓)金正平至今仍在北京西三環附近的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任教。在北京這個人口過千萬的城市里,像金正平這樣的肺癌患者,去年一年就有5000人。
支修益:目前我們把肺癌稱為癌癥里面的第一殺手。
解說:支修益,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從1983年開始一直從事肺癌的臨床治療工作。
支修益:其實目前肺癌已經是個常見病多發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喜歡不喜歡,但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一個大的家族,會有一個親屬患上癌癥,我們同事也有癌癥患者,它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
解說:胸外科手術一直被認為是難度很大的手術,對醫生的要求也很高,只有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夠站在這樣的手術臺上。
支修益:現在可以說微創外科已經成為我們各個學科的主要方向,不光是胸外科,心臟啊骨科啊、泌尿啊、腦外啊。我指的這個東西就是腫塊結節,把它取完以后我們送病理檢查。
解說:支大夫所說的“病理檢查”,意思就是把切除下來的腫塊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發現癌細胞,那么就能肯定這位患者確實得了癌癥。
記者:到底什么是癌癥?
石遠凱:癌癥呢,就是細胞從最原始的狀態,逐漸發展到成熟,再到死亡的過程當中,它出問題了。
解說:石遠凱,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長期從事惡性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在化療和生物治療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石遠凱:人體各個器官,它都是由細胞組織組成的,正常情況下,細胞是要維持新陳代謝的。
解說:人體正常的細胞和萬物一樣都有著從發生、發展到死亡的規律,但是醫學家們發現癌細胞卻不同,它無論從外形到功能乃至生長的過程都和人體的正常細胞有很大的差異。
石遠凱:你看我們很多抗癌組織的標志里頭,都是有一個大螃蟹,這cancer(癌癥)在古希臘語里面跟螃蟹是同義語,所以就把癌癥比作一個螃蟹,因為螃蟹他橫行霸道沒有什么規矩,想怎么辦,自己隨便去走去,去行動去。
解說:其實人類對于癌癥的認識早在上千年以前就開始了,在中國殷墟發現的甲骨文里,便有了“瘤”這個字,意思是人體產生了的某些不正常物質的滯留不去,于是帶來疾病。
石遠凱:在中國古代的醫書當中,像《黃帝內經》,也有對于腫瘤的記載,那么到后來,一八五幾年的時候,德國有一個醫學家叫菲爾肖,他就發明了細胞病理學,通過顯微鏡看了細胞的形態還有各種疾病不同的表現,從那以后人們才逐漸逐漸認識到腫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解說:顯微鏡的發明讓醫生們對癌癥的認識超越了人類裸眼觀察能力的局限。在現代電子顯微下,癌細胞看上去確實有點像螃蟹。那么人體里有了這樣的細胞為什么最終會危及到生命呢?
徐光煒:不光是長相不一樣,而且它根本就不聽你中央政府指揮的。
解說:徐光緯,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腫瘤醫院名譽院長,從1969年起就開始從事腫瘤外科臨床工作。
徐光煒:它可以到處去侵犯人家,可以跑到血管去,可以跑到淋巴管去,所以這樣的后果當然可以想象,對吧,對人身體的建構帶來很大影響,最后可以導致人的死亡。
解說:正因如此,醫生們要通過手術等方法來清除生長在人體內的癌細胞。
支修益:手術等于是做完了。
記者:這也是個肺癌的手術?
支修益:是肺癌的手術。
記者:您看他的情況嚴重嗎?
支修益:從整體上這個病人屬于發現比較晚的,一診斷為肺癌(患者)都已經有胸腔積液。
記者:像這樣的肺癌的手術在這個醫院里是每天都有嗎?
支修益:我們每天一般是兩臺到三臺,昨天兩臺,今天兩臺,明天就三臺,現在可以說目前我們肺癌中心天天就是肺癌,早期的、中期的、晚期的,甚至有些病人不能做手術。
解說:盡管對肺癌的診療手段在不斷提高,但是令支大夫感到著急的是得肺癌人也在迅速增加,根據國家衛生部門統計,近十年來,我國的農村和城市,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上升。那么為什么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得肺癌的人卻越來越多了呢?
支修益:我們把肺癌的吸煙指數也作為我們衡量高危人群的一個具體指標,定為400。
記者:您說這400是什么意思?
支修益:就是每天吸煙的根數乘以他的吸煙的年數,如果大于400,我們把它叫做肺癌的吸煙指數。
記者:那如果一天抽40支,那就是10年,20支就是20年。
解說:如果按照支大夫給出的這個標準來衡量,有60年吸煙史的金正平老先生每天吸煙要少于7支,才能低于容易患肺癌的、危險的吸煙指數。
金正平:1946年我進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開始抽煙,所以算起來有60多年了。
記者:您最多的時候,大概一天抽煙抽多少根?
金正平:最多的時候,我在干活創作的時候,最多我也就是到兩包,我平常的煙量基本是一包。
解說:平均一天一包煙的金正平,在多年前就已經成為了醫生們所說的、容易患肺癌的、
高危險人群。
記者:有什么樣的證據可以說確實吸煙是導致肺癌的原因之一?
支修益:國際上像英國美國很多研究數據已經明確表明,吸煙同肺癌的發生有關系, 煙草的危害還不像其他的危害像傳染病,它是即時的,煙草的危害是滯后的。即使你吸煙,你可能在三四十年以后才能夠享受吸煙給你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解說:盡管醫生們不斷告誡,吸煙有害健康,但是煙草中的尼古丁會像毒品一樣使人產生依賴,那么一旦養成了抽煙習慣的人能夠把煙戒掉嗎?
金正平:我在電影樂團工作,那時候我們的領導班子開會的時候(都抽煙),有一位黨委書記是受不了,我說咱們抽完這一條(煙)就不抽了,再抽的話就罰款。
解說:2005年8月,金正平正在排練一部歌劇,卻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檢查中發現自己得了肺癌。他找到了宣武醫院的支修益大夫。在被確診為肺癌的兩個星期之后, 金正平先生接受了手術(停頓) 他的左肺被切除了十分之七。
支修益:我們在對這些老煙民們,我們有時候確實無可奈何,所以我們已經把防病抑病科普宣傳已經放在了兒童身上,就是希望我們的家長別讓我們的孩子那么早抽第一支煙,希望我們的教師,別讓我們的學生那么早就沾上煙草,希望我們的年輕小孩別在醫院里看到醫生叔叔阿姨也在抽煙,所以我們認為我們的政府官員公務員,我們的醫生我們的教師應該在這個方面起到一個表率作用,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讓我們青少年遠離煙草。
解說:在患肺癌的人群當中,金正平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病情發現還不算太晚,所以能夠通過手術治療來控制癌癥的發展。但是今年59歲的遲少俊,就不像金正平那么幸運了。
支修益:一經發現就是晚期,跳入醫生眼簾的就是一個四期(晚期)的肺癌病人。
解說:與金正平不同的是,遲先生非常喜愛運動,并且從不吸煙。那么為什么他也會患肺癌呢?遲少俊先生過去是運動場上的?停眢w好的時候,他非常喜歡打籃球。誰都沒有想到,他會得肺癌。
遲少。翰怀闊煵缓染,我以前身體還是很好的,我44年沒上過醫院,14歲的時候發燒44.5,住了一次醫院,以后再也沒有上過醫院。
解說:2005年的夏天,很少生病的遲少俊突然低燒不止,讓他自己也覺得非常意外,并到醫院進行了檢查。
遲少俊:一拍完(x光)片子,(就發現)肺部,毛病比較大了。
記者:醫院的醫生怎么跟您說的?
遲少俊:他說我跟你說句實話,如果你這個要是癌癥的話,沒治了。
解說:對于遲少俊患病的原因,醫生一時很難找到確切的答案。而人類為什么會得癌癥,這也正是醫學界幾百年來一直力求解答的難題。早在中世紀時期,西方醫學曾認為,人由于體液失衡、黑膽汁淤積而引發癌癥。中國的傳統中醫則認為,人體氣血虛虧、外部邪氣侵入而生瘤。隨著近百年來生命科學的進步,人類對癌癥探索,已經比以往有了很大的進展。
記者:那么到現在為止,您覺得,醫學界對腫瘤的認識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石遠凱:你提了一個非常難的一個問題,有的科學家曾經預言,如果能夠把腫瘤全部搞清楚的話,那么生命的奧秘可能也就解釋得差不多了。
記者:為什么這么說呢?腫瘤和生命的奧秘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石遠凱:腫瘤的發生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上它出問題了,它才發展成癌癥的,如果你要把這個為什么出問題了搞得很清楚的話,你就應該知道了整個生命他誕生到最后的消亡全過程應該搞得非常清楚,到目前為止仍然認為癌癥它是一個自己身體的內部的一些因素還有和周圍環境共同作用,來導致人的身體的某一部分代謝出現異常之后才發生的這樣一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