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其特征是在紅斑上反復出現多層銀白色干燥鱗屑。中醫古稱之為“白疕”,古醫籍亦有稱之為松皮癬,俗稱牛皮癬。銀屑病特征是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好發于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男性多于女性。春冬季節容易復發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緩解。
l. 病例選擇
36例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齡12~75歲,銀屑病史1.5個月~38年.其中24例為紅皮病型銀屑病,4例為泛發膿皰型銀屑病,8例斑塊型銀屑病.既往曾用過乙雙嗎啉、氨甲蝶呤、青黛丸、制銀靈等藥治療無效.24例紅皮病型銀屑病表現為不同程度發熱及全身皮膚彌漫性潮紅腫脹、脫屑,其中1例合并Ⅱ型糖尿病,4例膿皰型銀屑病患者表現為持續性發熱(37.8℃~40.2℃),同時周身泛發性紅斑,表面為粟粒大小膿皰,部分膿皰融合成膿湖,斑塊型銀屑病皮損面積>30%.
2 用藥方法
新體卡松治療前常規化驗血尿常規、肝功、腎功、血脂(總膽固醇、甘油三脂).
用藥方法:新體卡松膠囊10 mg,每日3次隨餐口服,據病情增減劑量0.5~0.75 mg/(kg•d),病情好轉后逐漸減至維持量,同時紅皮病型及膿皰型銀屑病給魚腥草注射劑(四川升和制藥廠,每支10 mL)100 mL/d或雙黃連粉針劑(哈爾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藥二廠,每支600 mg)3.0 g/d,斑塊型銀屑病給刺五加注射劑(黑龍江省完達山制藥廠,每支20 mL)60 mL/d靜脈點滴,均半個月為一療程,發熱病人體溫高于37.5℃者給甘利欣注射液(連云港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每支10 mL)40 mL/d靜脈點滴,高燒持續2周不退、下肢腫脹嚴重者給予皮質類固醇,總量相當于強的松等效劑量1mg/(kg•d),低蛋白血癥者給予白蛋白或血漿蛋白.治療期間對眼周干燥、眼瞼閉合不良者,眼周外用紅霉素眼膏,口唇干燥者外用香脂或潤唇膏,皮膚瘙癢明顯者給予口服抗組胺藥,血脂升高者可加服降血脂藥物,據病情定期復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用藥前轉氨酶升高者每周查1次肝功能,用藥8周后進行療效分析.
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皮損部位、范圍、嚴重程度行PASI評分以評價療效.痊愈:評分下降≥90%;顯效:評分下降60%~89%;有效:評分下降20%-59%;無效:評分下降20%或無改變或升高.
結果
新體卡松臨床療效
痊愈率83.3%(30/36例),顯效率13.9%(5/36例),有效率2.8%(1/36例),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97.2%.紅皮病型銀屑病24例,痊愈21例,顯效3例.膿皰型銀屑病4例均痊愈.斑塊型銀屑病8例,痊愈5例,顯效2例,有效1例.
新體卡松等藥物不良反應
新體卡松不良反應:36例患者中,唇干裂83.3%(30例),眼干41.7%(15例),皮膚干燥66.7%(24例),全身脫屑58.3%(21例),瘙癢加重63.9%(23例),皮膚變薄16.7%(6例),彌漫性脫發19.4%(7例),胃腸道癥狀5.6%(2例),眼結膜炎2.8%(1例),甲溝炎2.8%(1例),轉氨酶升高13.9%(5例),總膽固醇升高16.7%(6例),甘油三脂升高52.8%(19例).
魚腥草不良反應:僅1例病人靜脈點滴過程中出現胸悶氣短,停藥后癥狀逐漸消失,余無不良反應發生.
來源:《吉林醫學》 2008年07期 作者:岳鵬程 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