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壯年,表現為感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和內心體驗不協調,脫離現實。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明顯的智能障礙,可有注意、工作記憶、抽象思維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認知功能損害。病程多遷延,反復發作,部分患者發生精神活動衰退和不同程度社會功能缺損。
精神分裂癥大部分病人屬慢性起病,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對家人不知關心照顧,生活懶散,敏感多疑,性格改變等。部分病人可有
失眠、頭痛、頭暈、無力、情緒不穩等不適感及神經癥癥狀。部分病例可急劇起病,臨床上多表現為突然興奮、沖動,言語凌亂,行為紊亂,片斷幻覺和妄想。
精神分裂癥發病病因和發病機制
神經生物學因素:
① 神經生化研究顯示,患者存在有多種神經遞質功能異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羥色胺、谷氨酸。中樞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進,傳統抗精神病藥均為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受體的阻滯劑。中樞5-羥色胺水平異常,新型抗精神病藥除了對多巴胺受體有拮抗作用外,還對5-羥色胺受體有拮抗作用。中樞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
②神經解剖和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患者顳葉、額葉及邊緣系統存在腦組織萎縮,腦室擴大和溝回增寬。
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圍產期并發癥,幼年的不良應激和軀體疾病,與神經系統發育缺陷有關,在精神分裂癥發病中有一定影響。
遺傳學因素:大樣本人群遺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數倍,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遺傳學研究提示了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癥可能是多基因遺傳,發病是由若干基因的疊加作用所致。
社會心理學因素,不良的生活事件、經濟狀況、病前性格等社會心理學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發病中可能起到了誘發和促進作用。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末完全闡明,目前可以確定的一些影響因素,對疾病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目前較公認的觀點是,易感素質和外部不良因素通過內在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精神分裂癥患者忌居室不安靜。忌看驚險、兇殺、悲劇性的小說、畫報、連環畫、電視、電影等等,以免增加患者的刺激,加重患者的病情。忌治療痊愈后再度陷入當初誘發疾病的環境。忌喝酒吸煙。忌單獨外出;忌玩弄刀劍棍棒等體育用品,以免患者失手,造成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