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遵醫服藥依從性差,家庭干預不當或缺失,社會的偏見與歧視是精神分裂癥復發的主要原因。針對復發原因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1)認識干預;(2)提供家庭干預技術指導;(3)幫助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常見精神疾病,臨床表現具有特征性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障礙。急性精神疾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精神癥狀得到控制進入康復期,在此期間,藥物維持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以及改善社會心理環境是預防復發的關鍵。
認知干預
在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認知力的恢復是治療效果最直接的表現。組織康復期患者學習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科普知識,了解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和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副反應,減少因藥物副反應而出現的緊張心理狀態,提高患者對精神疾病的認知能力。尊重患者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交流平臺,不因精神上的病態而歧視他們,對其因精神癥狀造成的傷害予以諒解,生活上多加照顧體貼,密切觀察病情,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了解分析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性質和表現形式,啟發患者認知、領悟自己的精神問題,增強對癥狀的辨別能力[2]。知曉精神疾病的復發前兆及藥物副反應,不能堅持服藥治療是復發的主要原因,強化堅持服藥的重要性,不要認為精神癥狀消失病就好了,不用服藥或認為長期服藥會使腦子變壞了,更不要存僥幸心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護理水平的提高,人性化護理逐漸被重視,人性化護理是護理的本質和核心[3]。根據患者的個性特征,如職業、文化、家庭、環境、興趣、專長,安排適宜的工娛活動,文藝節目、繪畫、球類比賽、編織、制作手工藝品等。加強與他人的合作關系,保持心情舒暢,在活動中隨時予以鼓勵,熱情輔導,以提高其參加活動的興趣,鍛煉智能,恢復工作能力,為出院后的生活打下基礎。
提供家庭干預技術指導
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精神癥狀得到控制,進入康復期后,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生活、心理問題,如災難、社會變革,在工作及生活中遇到嚴重挫折、負擔過重、角色沖突都可能是重要的應激源,引起應激反應,甚者致病情復發。在處理應激事件的過程中,家庭人員應鼓勵、支持、幫助患者積極應對,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予以分析和評價,選擇最佳方案,協助制定具體計劃并督促執行。護理人員督促家屬正確對待患者,主動參加和介入對患者有利的醫療康復活動中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消減患者的壓抑情緒和心理負擔,使病情順利恢復和不易復發。同時向家屬提供相關的知識教育,培訓家庭人員與患者間有效溝通技巧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改善家庭人員的應對能力及化解矛盾的能力;其中對家庭人員的心理教育是干預措施的核心部分,具有長期有效性。使其認識到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患病,自己也無法把握不患這種疾病,關鍵是如何應對,以減少疾病對個體的損害,只有正確對待,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治療,規律用藥,才能最大限度減少復發,控制復發[4]。舉已康復的實例,啟發患者及家庭人員認識到堅持服藥的好處,消除思想顧慮,提高藥物維持治療的依從性;協助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盡量自己料理生活,睡前洗澡洗腳,晨起整理床鋪、洗臉、刷牙、梳頭,飯前便后洗手,打掃衛生,不隨地吐痰,衣著整潔,勤換洗,勤剪發洗頭、修剪指甲。在飲食方面注意營養搭配,不挑食、偏食,定時定量用餐,細嚼慢咽,防暴飲暴食。白天多活動、看書、聽音樂及幫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晚上按時服藥休息,睡前避免談論引起興奮的話題及劇烈活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支持性心理干預,幫助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與家庭、學習、工作的關系,提供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干預,使患者的正當需求得到滿足,因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復發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密切,因此應給患者一個輕松的心理環境。始終以“病人也是人,假如我是病人”,修正自己的行為,主動與患者溝通,在友好的人際交往中了解其思想、感受,幫助病人結識朋友,滿足合理要求,取得信任,有利于病人說出自己的思想顧慮,給予解釋、安慰、開導,使病人消除心理不良情緒[5]。因家人的情緒與患者的康復息息相關,幫助家人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維持家庭內環境穩定,有利于家庭人員精神健康,在對患者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應保持耐心細致的態度,以鼓勵為主,設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促使患者處于一個樂觀、健康向上的狀態,正確地面對現實,面對疾病。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各種問題,堅持信念,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從簡單的社交入手,首先訓練掌握時間,做事要有時間觀念,如按時起床、就餐、上學或工作,約朋友看電影、逛公園、超市要準時到達,對每一次社交活動予以評價、分析和總結;再制定下一階段的訓練目標,如此反復進行,以達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目的。幫助患者培養自信,對每一點進步予以肯定和鼓勵并協助患者建立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廣泛接觸現實生活,密切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改善精神狀態,增加對自己儀表的重視,有規律地生活,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如急躁、孤獨、意志薄弱和興趣狹窄等,正確對待及處理生活中的事件,消除自卑與不滿,使患者對社會中的種種應激有應對能力及與人交往的社會技巧,恢復興趣與愛好,在提高交際欲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復發。
綜上所述,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引起復發的原因主要有遵醫服藥依從性差,家庭干預不當或缺失,社會的偏見與歧視三方面,針對這三個方面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能力,改善生存質量,減輕家庭負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有效預防復發,順利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