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曲林做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它不但擬5一羥色胺(5-HT)能,而且還輕度擬多巴胺(DA)能,故對憂郁性抑郁癥較好;舍曲林提高5-羥色胺(5-HT)能,在治療強迫癥時其效果與氯丙咪嗪相當;也可以與三環類抗抑郁劑(TCAs)氯丙咪嗪合用,治療單用氯丙咪嗪無效的強迫癥患者,由于在兩類藥物合用時肝內P450酶的活性受到選擇性5.羥色胺(5-HT)重攝取抑制劑的競爭性抑制,少數病例氯丙咪嗪的血藥濃度可突然急劇升高,引起5一羥色胺綜合癥(serotoninsyndrome),出現高熱、意識模糊、大汗、抽搐等嚴重癥狀,且劑量不易調整。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于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舍曲林單劑治療84例強迫癥患者的各種癥狀,現分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均為自20o5年5月至2008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患者,經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查,其強迫因子分超出1993年全國13個地區均分(1.62±0.58)統計指標結果。平均高達4.8,通過精神現狀檢查,按CCMD—III標準診斷為強迫癥。其中男34名,女50名,年齡為16~50歲,平均年齡24.5歲。平均病程:不足1年者59例,占7O.24%;病程1~15年者25例,占29.76%。
1.2給藥方法舍曲林150mg,1次/d,服用時問6個月至1年。
2結果
2.1一般情況強迫觀念者,共9例,其中女6例;男3例。既有強迫觀念,也有強迫行為者75例,占89%;其中女39例,占52%;男36例,占48%;女性略高于男性。
2.2療效分析根據以上判定標準,在患者進行隨訪的門診中加以判別,顯著進步有66例,占78.56%;好轉者l8例,占21.44%;無效者0例。
2.3副作用觀察1例出現排尿困難,1例出現頭痛,7例(8.3%)有惡心、厭食、胃不適、無力等癥狀,治療過程中大多自行消失。
2.4起效時間一般于2周明顯見效,少數病例1周已明顯見效。
3討論
對于強迫癥的病因,目前認為此病一方面有遺傳因素,另一方面有其生理生化機制,生理機制認為強迫癥患者可能是在調節前庭一視丘回路的過度反應時出現了問題,從而導致患者對外界環境刺激反應過度,使其無法阻止其認知和行為反應。生化機制有不少證據支持強迫癥患者有5-HT功能異常,舍曲林等選擇性5一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治療強迫癥的機理也在于此。也有心理學上的更多解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釋,莫勒的行為主義解釋和認知理論的認知解釋等。基于上述心理學上的諸多解釋,產生了相應的心理療法,如行為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等,對于強迫癥的治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藥物是當前主要的對癥治療手段,近二十年來,三環類抗抑郁藥氯丙咪嗪主要用于治療強迫癥,治療也是有效的,同時該藥的副作用在一些患者身上難以耐受,患者更愿意接受比較溫和且同樣有效的藥物。
舍曲林等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首先做為抗抑郁與抗焦慮用藥的同時,對強迫癥狀也同樣有效,其實抑郁、焦慮和強迫癥狀三者“共病”,DSM一1V分類系統中將其劃為焦慮障礙有其合理性。在臨床中我們采用足量、足療程的治療原則,其強迫癥的治療效果亦比較明顯,且患者的耐受性好。
來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年6月第3卷第12期 作者:王月捐 孟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