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一個直徑大約23mm的球狀體,是人觀察客觀事物的視覺器官。我們平常接收的外界信息中約有80%來自視覺。眼睛主要由屈光調節系統和視覺感受系統組成。眼睛就如同一部全自動
照相機,由角膜、瞳孔、房水、晶狀體、玻璃體和睫狀肌等組成的屈光系統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起聚焦成像的作用。眼內的視網膜和大腦的視覺皮質中樞等則相當于照相機的感光底片和電腦控制系統,能夠接收外界光信號并成像。
角膜:是眼睛正前方的一層透明組織。當光線進入眼球時,它便會發揮部分聚焦的作用。角膜共有五層組織,最外層是眼睛的保護層。角膜的后面是虹膜,虹膜中央有一園孔,叫瞳孔,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進入眼球的光通量(相當于照相機的光圈)。當我們處于光線較強的環境,瞳孔就會自動縮小,使進入眼球的光線減少,避免眼睛被灼傷;當周圍光線變暗時,為了看清物體,瞳孔會自動擴大,讓更多的光線進入。
晶狀體:位于瞳孔后面的一片晶瑩物體,相當于一個可變焦距的透鏡。它通過睫狀肌來改變自身的形狀來調節焦點,從而發揮近距離閱讀能力。一般來說人到40歲后,晶狀體會逐漸失去彈性而變硬,老花現象繼而產生,這時需要佩戴老花鏡來幫助閱讀。
視網膜:是眼球內壁非常精細的視神經組織,它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具有接受和傳送影像的作用。視網膜上存在著人類視覺感受最敏銳的視覺細胞。視網膜分三層,最外層為光感受器細胞層,由接
受光線刺激的視錐和視桿細胞組成;中間層為雙極細胞層,它處于視網膜中信息傳遞的主通路中,它接受來自光感受器的信號,并將其傳遞至神經節細胞;最內層為神經節細胞層,它是視網膜的輸出神經元,負責傳導神經沖動到大腦的視覺皮質中樞。視網膜中心凹區域密集分布著大量的視錐細胞,它具有最敏銳的視覺。
眼睛全局構成:
角膜:將光線傳送聚焦到眼睛中的一扇窗。
虹膜:彩色的碟狀物,有助于調節進入眼睛光線。
瞳孔:虹膜中心的暗色區,能根據光度改變大小。
晶狀體:透明的結構物,能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
視網膜:讀取光線,并將影像透過視神經送給腦部的神經層。
視網膜黃斑:視網膜上的小塊區域,使用特殊的感光細胞來澄清細節。
視神經:連接眼睛與腦部的神經。
玻璃體:清澈的膠狀物,充填在眼睛中間。
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
盲點: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1.5mm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
鞏膜: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俗稱“眼白”。
眼球壁的構造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
1)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
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余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
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并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
鞏膜為致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
2)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于晶體前,有輻射狀皺褶稱紋理,表面含不平的隱窩。不同種族人的虹膜顏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圓孔,稱瞳孔。
睫狀體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
脈絡膜位于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的血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3)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絡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
視網膜的視軸正對終點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1-3mm,其中央為一小凹,即中心凹。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1.5mm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