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00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年會的報道
生物制劑作為精確的靶向治療藥物,在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療效。2007年11月6-11日,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70屆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年會上,共發表了與生物制劑有關的文章數百篇,尤其是
腫瘤壞死因子(TNF)抑制劑在風濕疾病中的應用及臨床經驗仍是本次大會的熱點之一。
由于抗TNF的生物制劑上市已經多年,因此目前關注的重點已從上市初期對中、重度活動性
類風濕關節炎(RA)的療效研究,逐漸轉移向TNF生物制劑的早期、長期使用和對幼年特發性關節炎(JIA)療效
和安全性的觀察上。其中備受關注的是在荷蘭進行的為期8年的BeSt研究。
BeSt研究共納入508例新發病(病程2年以內)的活動性RA患者,他們被隨機分為4組:①連續使用單劑緩解病情的抗風濕藥物(DMARD)治療;②上臺階的DMARD聯合治療;③起始聯用糖皮質激素(GC)和DMARD治療;④起始聯用甲氨蝶呤(MTX)和英夫利西單抗(
類克)治療。1至3組患者如果治療無效[病情活動指數(DAS)>2.4]則轉入第4組。如果DAS≤2.4持續6個月以上,則類克逐漸減量至停藥。
結果顯示,共有86例RA患者由前3組轉換至第4組,而起始即接受MTX+類克治療的患者為120例。2年后,起始即在第4組治療患者的健康評定問卷(HAQ)評分改善明顯優于后轉入第4組的患者(P<0.001);第4組患者因病情持續改善可以停止類克治療的患者例數明顯多于轉換治療組(56% 對15%, P<0.001);兩組中類克治療無效者分別為25%和28%。2年后兩組的X線片改善情況結果顯示,類克治療前放射線進展(SHS)評分為3.0,2年后進展為1.0;轉換組SHS原為12.5,2年后亦進展為1.0。4年后類克+MTX組共有113例患者,其中61例在平均用藥13個月后成功停用類克并保持DAS≤2.4,其中20例成功停用所有的抗風濕治療。至第4年20例中4例因DAS升高而重新使用MTX,另4例重新使用類克。30例類克+MTX治療失敗。上述結果提示,早期使用類克療效更佳,主要表現在病情和生活質量改善方面,而且早期用藥成功停藥率更高。
TNF抑制劑除了對中、重度RA有良好的療效外,還可顯著改善
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關節癥狀及
葡萄膜炎和極早期AS的病情。
英夫利西單抗安全性
抗TNF生物制劑除了具有肯定的療效外,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接受TNF抑制劑治療長達10年的病例中,除藥物不良反應、感染及淋巴瘤的發生率有一定增高外,未發現新的毒副作用。
法國一項研究表明,3種不同TNF抑制劑(類克、依那西普和阿達木單抗)均可引發淋巴瘤,但發生率不高。除過敏反應外,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感染,包括普通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結核等。日本一項研究對2003-2004年間接受MTX+類克治療的5000例患者進行了安全性監測,患者的隨診時間至少達6個月。結果顯示,類克的總有效率超過90%,嚴重輸液反應發生率為0.5%,結核感染發生率為0.3%。14例結核感染患者的X線片顯示, 10例(71%)患者有陳舊性結核,2例(14%)正常,2例(14%)未接受檢查。這些患者接受結核預防用藥后感染得到控制。該結果提示,在日本使用類克出現的結核感染率較低,加強篩查和預防性治療可進一步減少結核感染的不良反應。從依那西普上市后到2006年6月的資料顯示,6913例RA患者中,北美地區未出現1例結核病例,北美以外地區出現結核 2例,另有69例出現PPD(+),經抗結核的預處理后均轉陰。
一項有關3種TNF抑制劑對生育影響的資料表明,從TNF抑制劑上市到2005年12月,共有41位母親在懷孕的某個階段因接受TNF抑制劑治療而產下先天畸形嬰兒(依那西普治療者22例,類克治療者19例),不少患兒具有2種以上先天缺陷,其中最常見的缺陷是心臟異常。41位母親中有24例無RA以外的合并疾病。
抗TNF生物制劑尤其是TNF抑制劑在RA中應用比較廣泛,其在改善關節病癥狀和X 線進展方面的療效確切。目前,其不良反應并未超過現有DMARD 的不良反應。中國大約有500萬RA患者,而目前RA的治療仍以傳統DMARD為主,隨著類克等TNF生物制劑在國內的先后上市,這類藥物將帶領風濕病治療進入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