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戴冽
降尿酸治療
別嘌呤醇
別嘌呤醇是最常用的降尿酸藥物,但許多患者血尿酸不能降至目標值,且存在安全性問題,其最嚴重副作用為別嘌呤醇超敏綜合征(AHS),可致死?导{(Khanna)發現,腎損害患者AHS發病率為0.41%~0.72%,最常見表現為急性腎衰竭,未校正估計AHS發病率較無腎損害者高3~4倍,校正后,腎損害者AHS發病率仍明顯高于無腎損害者,提示別嘌呤醇與急性腎衰竭可能相關。另有研究報告,腎損害、應用利尿劑和血清氧嘌呤醇>100 μmol/L與AHS發生相關,血清氧嘌呤醇30~100 μmol/L為適宜治療范圍。
尿酸酶
有報告重組A黃曲尿酸酶(拉布立酶)可用于治療嚴重慢性痛風,但其抗原性強、半衰期短,因此頑固性高尿酸血癥的痛風患者在應用6~12個月后,患者耐受性及藥物療效均較差。
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臨床試驗(RCT階段)納入治療失敗的痛風(TFG)患者,予靜脈注射Pegloticase(8 mg,q2w)、Pegloticase(8 mg,q4w)或安慰劑。結果為,6個月時q2w、q4w和安慰劑組血尿酸<6 mg/dl的患者分別占42%、35%和0;治療組痛風石明顯消退,3個月和6個月時痛風石完全消失的患者分別占22%和45%。
隨后為期1年的開放延長試驗(OLE)納入完成Ⅲ期臨床試驗的患者151例,進一步評估Pegloticase長期應用的安全性和療效。結果為,除RCT階段3個月后痛風發作次數和頻率持續減少外,OLE與RCT階段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注射反應和嚴重不良事件)相似;療效方面,進入OLE后患者壓痛、腫脹關節數、疾病活動和疼痛的整體狀況評估持續改善;RCT階段治療組至少1處痛風石完全消失者為32例,進入OLE后新增21例;48例RCT階段血尿酸<6 mg/dl的患者中有43例進入OLE后血尿酸仍<6 mg/dl。OLE證實,TFG患者可長期耐受Pegloticase,療程延長至1年時風險無明顯增加,仍可維持癥狀改善及血尿酸降低。
但RCT階段結果顯示,Pegloticase治療組產生抗Pegloticase抗體(a-PGL)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安慰劑組(88%對15%),且多數血尿酸持續<6 mg/dl的持續有效者滴度<1:2430,而不能維持在6 mg/dl以下的短暫有效者滴度常>1:2430。a-PGL的形成加速了Pegloticase清除而失去降尿酸作用,但a-PGL僅明顯降低其血藥峰濃度和谷濃度。在短暫有效者中,在治療5周和8周內失去降尿酸作用的比例分別為80%和90%,當血尿酸水平升高時血清Pegloticase測不到而a-PGL水平升高,但兩者無相關性。在q2w和q4w治療組注射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6%和40%,其中當血尿酸超過6 mg/dl時出現注射反應和高滴度a-PGL(平均1:28013)者分別占91%和59%,71%患者的注射反應發生于血尿酸無反應后。q2w治療組中,如血尿酸超過6 mg/dl時即停藥可使注射反應減少91%。上述結果提示,a-PGL與血尿酸無反應和注射反應相關,多數注射反應發生在血尿酸無反應之后,因此常規監測血尿酸可預測接受Pegloticase治療的患者不再獲益及注射反應風險增加的時間。
另外,尿酸酶是否增加氧化應激值得關注。赫什菲爾德(Hershfield)等觀察Pegloticase(8mg,q3w)對氧化應激的影響時發現,高基線血清異前列腺素F2(IsoP) 水平提示頑固性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癥與高應激狀態相關,而Pegloticase治療導致的低尿酸血癥未明顯降低IsoP水平,且尿酸水平與IsoP水平不相關,這提示Pegloticase可能不增加氧化應激狀態。
選擇性腎小管尿酸轉運蛋白1(URAT1)抑制劑
RDEA594是一種新型選擇性腎小管尿酸轉運蛋白1(URAT1)抑制劑。臨床前毒性研究顯示長期應用安全性好且無明顯內臟毒性。Ⅰ期臨床試驗顯示,RDEA594(5~600 mg/d,共10 d)安全且有劑量依賴性降尿酸作用。
RDEA594Ⅱa期試驗納入21例血尿酸≥8.0 mg/dl的痛風患者,隨機分為RDEA594組11例(第1周200 mg qd,第2周400 mg qd)、安慰劑組5例及開放標簽別嘌呤醇組5例(300 mg qd,共2周)。RDEA594組1例患者因不宜用藥退出試驗。結果為,RDEA594組服藥1周和2周后血尿酸降至6 mg/dl以下者分別為40%和60%,平均下降超過40%,療效與別嘌呤醇組相當,明顯優于安慰劑組,提示RDEA594 200 mg和400 mg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因此被確定用于Ⅱa期劑量-療效研究。RDEA594組6例患者伴輕中度腎功能不全,在2周后血尿酸至少下降30%,肌酐清除率最低(53 ml/min)者下降40%,提示RDEA594對輕中度腎功能不全的痛風患者治療有效;尿酸排泄率低的患者在RDEA594治療后其尿酸清除率和24小時尿的尿酸水平與對照組接近,但無尿酸過度排泄,因此腎結石風險極低;患者對RDEA594耐受性好,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目前RDEA594的Ⅱb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痛風發作治療
秋水仙堿
控制痛風急性發作的傳統藥物主要是非類固醇類抗炎藥(NSAID)、秋水仙堿和皮質類固醇。目前僅有1項關于秋水仙堿治療急性痛風發作的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結果為,治療48小時后大劑量秋水仙堿(平均6.7 mg)組患者疼痛緩解明顯優于安慰劑組,但均出現腹瀉。
最近的AGREE研究為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臨床試驗,對184例急性痛風發作患者分別予小劑量(首劑1.2 mg,1小時后0.6 mg,共1.8 mg)或大劑量(首劑1.2 mg,此后6小時內0.6 mg/h,共4.8 mg)秋水仙堿,或安慰劑。結果為,在小劑量組、大劑量組和安慰劑組,首劑給藥后24小時、32小時疼痛改善[0-10視覺模擬評分(VAS)下降≥2分]患者的比例分別為43.2%、34.6%、17.2%和45.9%、38.5%、17.2%;小劑量組與大劑量組疼痛減輕50%的時間(24 h對24.5 h)及因24小時內疼痛無改善而使用解救藥的患者比例(31.3%對34.6%)相似,3組使用解救藥的時間分別為70 h、36.5 h和24 h;3組腹瀉發生率分別為23%、76.9%和13.6%,小劑量組總體不良反應與安慰劑組相似(36.5%對27.1%),且明顯低于大劑量組。藥代動力學分析發現,秋水仙堿大劑量與小劑量方案血藥峰濃度相似(6.8 ng/ml對6.2 ng/ml),但藥物暴露量為小劑量方案的2倍。該研究證實,額外的秋水仙堿藥物暴露未增加其療效而僅增加副作用,因此,對早期痛風發作患者不主張應用大劑量秋水仙堿,而推薦小劑量方案。
IL-1受體拮抗劑
最近研究發現,NALP3炎癥小體/IL-1通路在晶體誘導的關節炎中發揮重要作用,尿酸鹽晶體通過活化NALP3、促進IL-1β合成導致炎癥反應。
Canakinumab(ACZ885)為全人源化IL-1β單抗。有研究對200例接受Canakinumab或醋酸曲安奈德治療的難治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觀察8周后發現,與醋酸曲安奈德相比,Canakinumab 150 mg可快速緩解痛風性關節炎癥狀,使復發的相對危險性下降94%(45.4%對3.7%),且患者耐受性好。
Rilonacept為可溶性IL-1受體融合蛋白,可每周1次皮下注射160 mg。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Ⅱ期研究顯示,與安慰劑對比,rilonacept可使人均痛風發作次數明顯減少(0.79對0.15),痛風發作≥1次者明顯減少(45%對15%),而副作用無明顯增加,主要為感染和骨骼肌肉系統異常,未發生死亡和嚴重感染。該研究證實,rilonacept明顯減少痛風復發,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