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性腎病簡稱(UAN),又稱
痛風性腎病、痛風腎,是由于血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癥所致的腎損害。有專家表示:痛風性腎病早期是可以逆轉的,如一旦腎功能衰退到了晚期,就只能靠血液透析、換腎維持腎功能正常。因此,早期發現及積極治療痛風腎,對防止或延緩腎病的發生與發展十分重要。
病例:
張先生患痛風17年。四肢多關節呈持續發作。經常服用秋水仙堿、別嘌呤醇、丙磺舒、立加利仙(原名痛風利仙)、非甾體類抗炎藥、強的松等。曾用地塞米松。采用關節局部激素封閉,中藥祛痹通絡法等綜合治療,終未奏效,血尿酸處在740μmol/L左右的高水平。檢查:右足拇趾關節腫脹,壓痛明顯,右足背紅腫。關節表面呈核桃殼樣增生不平,皮下隱現多個乳白色硬結節。左耳輪、右鷹嘴突、兩指間、掌指、兩跗跖關節均散在0.2~2.5cm大小不等的結石。舌偏紅、苔厚黃膩、脈滑數有力。尿常規:紅細胞(++),白細胞(2~6/H),尿蛋白(+),尿酸鹽結晶少量。血沉78mm/h,血尿酸746μmol/L,腎功能輕度不全。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配合低嘌呤、低脂飲食。治療3個月,腎功能在正常范圍。隨訪1年,血尿酸在365μmol/L左右波動。
診斷:痛風性腎病。
西醫治療
1.抑制尿酸合成藥——別嘌呤醇,但長期服用有抑制骨髓及損害肝臟作用;
2.促尿酸排泄藥:如丙磺舒、亞磺酸、苯丙唑酮、溴苯酮;
3.堿化尿液藥:如碳酸氫鈉、堿性合劑;
4.消炎鎮痛藥:如秋水仙堿、消炎痛、布洛芬、去炎松、扶他林緩釋片。
5.手術治療:對于尿酸結石形成,引起梗阻性腎病者,若藥物治療無效,宜及早做手術取石或進行超聲碎石排石治療。
6.替代治療:對于急性高尿酸腎病、慢性高尿酸腎病、尿酸結石性腎病所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和慢性腎功能衰竭,可考慮做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
腎移植治療,有利于緩解病情或改善病情。
此外,應妥善處理痛風性腎病的誘發因素,禁用或少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青霉素、四環素、大劑量噻嗪類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劑、維生素B1和B2、胰島素及小劑量阿司匹林(每天小于2g)等。肥胖者須積極減肥,減輕體重,這對于防止痛風發生頗為重要。
中醫治療
濕熱痹阻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筋脈拘急,手不可近,更難于下床活動,日輕夜重。患者多兼有發熱、口渴、心煩、喜冷惡熱等癥狀,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數。
主證分析:熱為陽邪,其性急迫,侵入人體經絡關節之后,與人體氣血相搏,由于筋脈拘急,經絡瘀阻而發生劇烈疼痛。痛處紅腫灼熱及發熱、口渴、心煩、脈滑數、舌紅苔黃,皆為火熱的特征,也反映了火熱熏灼最易傷津的特點。
治則:清熱除濕,活血通絡。
方藥:宣痹湯加味。
防己10g,杏仁10g,滑石15g,連翹10g,山梔6g,薏苡仁30g,半夏6g,蠶沙10g,赤小豆10 g,姜黃10g,海桐皮10g。
方解:本方用防己清熱利濕,通絡止痛,輔以滑石、薏苡仁淡滲利濕;杏仁宣利肺氣,蠶砂、半夏、赤小豆除濕化濁;連翹、山梔清泄郁熱,海桐皮、姜黃宣絡祛風,止痛利濕。濕去熱清經絡宣通,則痹痛自除。若關節紅腫甚者加秦艽10g、銀花藤30g、虎杖10g。若疼痛劇烈者加威靈仙15g、乳香6g,以活血通絡,止痛除痹。
血瘀痰阻
主證:痹證歷時較長,反復發作,骨節僵硬變形,關節附近呈黯黑色,疼痛劇烈,停著不移,不可屈伸,或疼痛麻木。關節或紅腫疼痛,兼見發熱而渴,尿短赤;或關節冰涼,寒冷季節而痛劇,得熱而安。舌多見紫色瘀斑,脈細澀。
主證分析:痹證日久,經絡氣血為外邪壅滯,運行不利而變生瘀血痰濁,停留于關節骨髓,痼結根深,難以逐除。痰瘀膠結,痹阻加重,故刺痛、掣痛,疼痛劇烈;氣血不能周流故見麻木;痰瘀留著,故痛有定處。關節周圍紫黯,舌有瘀斑,細澀脈皆瘀滯之象。
治則: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桃仁12g,紅花12g,當歸12g,地龍20g,五靈脂9g,川芎9g,沒藥9g,香附9g,羌活12g,秦艽12g,牛膝20g,生甘草6g。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當歸活血化瘀;五靈脂、地龍祛痰通絡;川芎、沒藥、香附理氣活血止痛;羌活、秦艽祛風除濕;牛膝活血通絡,強壯筋骨,引諸藥達病所;生甘草調和諸藥。上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痰通絡止痛之效。痰瘀久留者加全蝎6g、蜈蚣1條、烏梢蛇10g、蜂房6g,以活血化瘀,搜邪通絡;若有皮下結節者加白芥子10g,僵蠶10g,以祛痰散結。
肝腎虧虛
主證:痹證日久不愈,骨節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冷感明顯,筋肉萎縮,面色淡白無華,形寒肢冷,彎腰駝背,腰膝酸軟,尿多便溏,或五更瀉,舌淡白,脈沉弱。或骨節疼痛,筋脈拘急牽引,運動時加劇,形疲無力,煩躁,盜汗,頭暈耳鳴,面赤,或持續低燒,日晡潮熱,腰酸膝軟無力,關節或見紅腫灼熱,或變形,不可屈伸,日輕夜重,口干心煩,納少,舌質紅少苔,脈細。
主證分析:病久傷及肝腎。陽氣不足,表衛不固,外邪易侵,故骨節疼痛,時輕時劇,邪氣久羈,氣血失榮,故屈伸不利,關節僵硬變形,筋肉萎縮;腰為腎之府,膝為筋之府,腰膝酸軟無力,甚至彎腰馱背,為病久延及肝腎,肝腎虧虛之象;食少便溏,乏力短氣,乃脾陽亦虛,生化之源不足;形寒肢冷,關節冷感,自汗惡風等皆陽虛外寒之象。若陰血不足,則筋脈失于濡養,血虛生風,故筋脈拘急牽扯,骨節疼痛而運動時為甚;陰虧陽亢,故頭暈耳鳴,盜汗面赤,低熱纏綿,口干心煩;腰膝酸軟為肝腎精血不足之象。
治則:補益肝腎,除濕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味。
獨活、防風、秦艽、當歸、川芎、地黃、芍藥、杜仲、牛膝各10~15g,細辛3g,肉桂5~10 g,茯苓、桑寄生15~30g,人參5~10g,甘草6g。
方解:方中獨活、防風、秦艽、細辛、肉桂祛風除濕、散寒止痛;人參、茯苓、甘草、當歸、川芎、地黃、芍藥補益氣血;杜仲、牛膝、桑寄生補益肝腎。諸藥共奏益肝腎、補氣血、祛
風濕、止痹痛之效。偏于陽虛,關節冷痛明顯加附子5~10g、干姜5~10g以溫陽散寒。偏于陰虛去肉桂加枸杞子5~10g、制首烏5~10g以補肝益腎。腰膝酸軟無力加黃芪30g、川斷15g以益氣補腎。肌膚不仁加雞血藤30g、絡石藤15g以養血通絡。
飲食指導
痛風性腎病患者應長期控制嘌呤的進食量,一般情況下,每周可采用2天忌嘌呤飲食,5天低嘌呤飲食。低嘌呤飲食:1天嘌呤的攝入量應限制在100~150毫克以內。
對于肥胖痛風性腎病患者,總熱量宜較正常飲食略低10%~15%,以免體重增加,根據工作情況一般以每日每公斤體重25~30千卡(105~126千焦)計算。有機酸如乳酸、β-羥丁酸、草酰乙酸等能競爭性抑制尿酸的分泌,故減肥者要避免饑餓性酮癥,并避免劇烈運動。
此外,痛風性腎病患者還須限制蛋白質的進食量,以免增加體內尿酸的形成,并采用低脂肪飲食;并發
高血壓病患者,宜采用少鹽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