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對于肝性腦病(HE)的治療方法,除了靜脈使用降氨藥物及支鏈氨基酸外,多采用服乳果糖等,但HE患者往往無法配合口服,甚至口服后出現嘔吐現象,誘發上消化道大出血,加重HE癥狀。我科2002年1月~2003年lO月對28例無法口服
乳果糖口服液(乳果糖口服液)或口服后出現嘔吐癥狀的HE患者,采用乳果糖口服液保留灌腸,取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對象 :2002年1月~2003年lO月我院消化內科診斷為
肝硬化并發HE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年齡32歲~63歲(平均51.3歲),均為
肝炎后肝硬化。臨床表現:意識恍惚,呼之能應,回答問題欠正確,計算力、定向力減退;
患者灌腸前后靜脈血氨濃度及數字連接試驗結果。其中5例患者病情較重不能完成數字連接試驗,灌腸后均能在3 min內完成。
乳果糖口服液能改善HE患者的癥狀 在這28例患者中,使用乳果糖口服液灌腸后患者精神狀態、撲翼狀震顫、血氨顯著下降、腦電圖明顯改善,數字連接試驗改善,說明肝性腦病緩解,提示乳果糖口服液灌腸能有效治療肝性腦病,是一種針對肝性腦病安 全、有效、方便的治療措施。肝硬化失代償患者的肝功能衰竭時,肝內氨合成尿素的能力減退。門體分流存在,腸道吸收的氨未經肝臟解毒而游離進入體循環,使血氨增高,血氨可干擾腦的能量代謝,是誘發肝性腦病的最主要的原因。
乳果糖口服液治療HE的機制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雙糖,pH值為3.8。在結腸內,由于雙歧乳酸桿菌和少量醋酸,分子乳果糖可分解成4分子酸,使結腸內pH值下降,使腸腔內已有的NH 變成NH4以阻止氨的吸收。由乳果糖分解產生的小分子酸能促進腸蠕動,引起排便。同時結腸內pH值<6時,腸道內嗜堿性有害菌群的生長受抑制,使其產生氨和其他有毒物質的能力下降。另外,乳果糖具有細菌中碳水化合物的底物的作用,能增加細菌對氨的利用,使氨進入細胞的蛋白質中,從而使氨的產生和吸收減少,降低血氨。
保留灌腸有助于藥物的吸收 以往的保留灌腸方法,肛管較粗、硬,插入時易刺激直腸,使患者疼痛不適,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門脈高壓引起直腸上靜脈與直腸中、下靜脈吻合擴張形成內痔,易造成出血。本組病例采用一次性
導尿管,較普通肛管細、軟,對腸黏膜刺激小,無損傷。導尿管為無菌且一次性使用,可避免此操作引起腸道感染的發生。導尿管插入深度為2O cm~30 cm,前端達乙狀結腸中段(人體肛管部分容積小而且無吸收功能,藥液吸收主要在乙狀結腸),此時注入乳果糖口服液,使藥液流人乙狀結腸.減少了對直腸的壓力刺激,從而延長了藥液在腸道內的保留、吸收時間。
HE是肝硬化失代償后常見的并發癥,治療不及時或措施不當常可危及生命。乳果糖保留灌腸能安全、有效、方便地治療HE患者。
(本文節選自《乳果糖口服液保留灌腸治療肝性腦病的療效與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