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是
慢性乙型肝炎向終末期
肝硬化發展過程中必經的病理過程,是影響慢性肝炎患者預后的重要環節,而肝纖維化又是可以逆轉的,因此有效的藥物治療可以延緩或阻止慢性肝炎進展至肝硬化。本文采用復方牛胎肝提取物片(
安琺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4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報告如下。
將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服用安琺特,每次2片,每日3次;對照組38例服用水飛薊素片,每次2片,每日3次,療程均為3個月。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肝功能、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情況。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復方甘草酸單胺S80~100 ml和肝水解肽注射液60~100 ml各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總療程為30 d。在此基礎上治療組服用安琺特,2片/次,每日3次;對照組服用水飛薊素片,2片/次,每日3次,療程均為3個月。觀察項目臨床癥狀(乏力、食欲不振、肝區不適、腹脹);肝功能檢查: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
白蛋白(ALB);血清肝纖維化指標(肝纖四項):Ⅲ型前膠原(PCⅢ)、Ⅳ型膠原(ⅣC)、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治療前后每月檢查肝功能及血清肝纖維化指標。
肝纖維化是各種慢性
肝病進展過程中肝細胞發生壞死或炎癥刺激時肝內纖維結締組織異常增生的病理過程,是慢性肝損害的共同結局。現代研究認為肝纖維化的形成是由于肝臟在各種致病因子的持續作用下造成肝細胞損傷、壞死、凋亡及肝組織炎癥反應并激活枯否氏細胞,被激活的枯否氏細胞、竇內皮細胞、巨噬細胞以及衰變的血小板在壞死區釋放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等細胞因子,在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使星狀細胞激活并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發生表型及功能改變,通過自分泌和旁分泌機制,使肌成纖維細胞增殖,導致大量的膠原和蛋白多糖等細胞外基質(ECM) 合成分泌增加,降解減少,從而大量沉積形成肝纖維化。隨著肝纖維化發病機制的逐漸闡明,選擇有效的抗肝纖維化藥物己成為慢性肝病治療的重中之重。
安琺特作為抗肝纖維化藥物目前己應用于臨床。安琺特含有IFN、HGF等細胞因子,能夠通過細胞因子間的拮抗效應,抑制星狀細胞活化,減少ECM的合成和釋放,降低膠原的合成,以達到阻止肝纖維化形成的目的;此外安琺特還通過INF、β1、HGF等的協同作用,啟動肝細胞粗面內質網及核糖體,增加白蛋白和載脂蛋白的合成與分泌,保護肝細胞;IGFβ1、HGF等因子和肌醇的相加作用,誘導肝細胞及線粒體膜的聚糖蛋白受體,促進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同時安琺特通過促進脂肪酸和載脂蛋白的結合,提高線粒體的能量代謝,促進脂肪酸β氧化,提高脂蛋白代謝酶的活性,促進肝內脂肪代謝,減少肝內脂肪積聚。本研究資料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應用安琺特治療后臨床癥狀、ALT、AST、TBI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ALB含量較治療前升高,表明安琺特具有明顯的改善肝臟功能、減輕肝細胞損傷的作用。
至今肝活檢病理學檢查仍是診斷肝纖維化的金標準,是明確診斷、衡量炎癥活動度、纖維化程度以及判定藥物療效的重要依據,但其具有創傷性及取材局限等原因而難以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血清肝纖維化指標的檢測對肝纖維化有敏感而特異的診斷價值,可以反映肝纖維化和肝損害程度,故本文以血清肝纖維化指標作為療效評價標準。本文治療組結果表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明顯下降,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安琺特有理想的抗肝纖維化作用,因此應用安琺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防治肝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