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疾病的常見癥狀就是肢體疼痛,也是病人來院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周圍血管疾病的疼痛,主要是由于供血不足或回流障礙所造成的,可分為間歇性疼痛和持續性疼痛兩大類型。現在百濟藥師就給大家具體介紹間接性疼痛的表現:
間歇性疼痛是指肢體在運動時,體位改變或溫度改變的情況下所出現的一時性疼痛。有以下幾種類型:
1. 間歇性跛行
也稱運動性跛行,由于多見于下肢,上肢者不常見,臨床上將上下肢運動后出現的缺血性疼痛,統稱為間歇性跛行。缺血肢體在運動后,由于動脈供血不足和患肢組織耗氧量增加而產生的乏力、怠倦、酸脹、鈍性或銳性疼痛,肢體遠端趾(或指)出現明顯麻木、疼痛等癥狀。
其臨床表現為病人在行走一定距離后下肢的一組或數組肌肉產生上述癥狀,使病人被迫停步,休息片刻后方可繼續行走,再走癥狀又復出現。一般休息數分鐘后疼痛癥狀即可消失。肢體出現疼痛的部位常與動脈阻塞的部位有關,常見小腿后群肌肉和足部疼痛。若動脈阻塞位于較高的平面,如髂動脈的阻塞,表現為臀股部間歇性跛行,即除產生小腿和足部癥狀外,更主要的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后髖部或股部的極度疲乏無力,如為腹主動脈阻塞,則表現為雙側臀股部及雙下肢跛行。
常用跛行時間和跛行距離來表示肢體動脈阻塞的程度。從開始行走到肢體出現疼痛的時間稱之為跛行時間;從開始行走到肢體疼痛被迫止步的距離稱之為跛行距離。在行走速度恒定的情況下,跛行時間和距離越短,則表現動脈阻塞的程度越嚴重。運動試驗就是應用這一道理作為了解病變程度和觀察療效的一種方法。
2.體位性疼痛
當肢體血液循環障礙時,抬高肢體可使組織缺血缺氧加重,產生暫時性疼痛,如下肢缺血已較嚴重,但靜息時無癥狀的病人,當抬高肢體時,進一步降低了患肢的血壓,動脈供血進一步減少,肢體缺血加重,引起疼痛。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或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肢體下垂時可使靜脈向心性回流進一步減慢,加重肢體瘀血和腫脹,行走時可產生燒灼性脹痛,只有在臥床抬高患肢后疼痛方可緩解。
3.溫差性疼痛
某些血管病變,改變其外環境的溫度,可誘發肢體疼痛。如雷諾氏病患者,當外環境變冷或雙手浸泡冷水中時產生血管痙攣性疼痛,復溫或浸泡溫水中,癥狀又可緩解。紅斑性肢痛病患者,受熱時足趾部產生劇痛伴發紅、發熱,但冷敷后癥狀即可緩解。下肢缺血患者,肢體發涼,當熱敷時疼痛反加重,這是因為缺血肢體經加熱,促進了組織的代謝及耗氧,代謝產物積聚。當肢體缺血、膚溫降低、肢體發涼時,病人和某些醫務人員常犯的錯誤是給予不正確的局部熱敷和熱療,這樣會使缺血肢體發生組織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