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范圍內均存在地下水砷暴露,因此其為一項值得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砷導致的健康風險遠高于其他已知的環境暴露,每10人中就有1人因水中高濃度砷而死亡。
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飲用水砷暴露與心血管病死亡率有相關性,并且在吸煙者中尤為顯著。此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共納入11746例孟加拉受試者,并于2000年測定了受試者尿液和飲用井水中的砷含量。平均隨訪時間為6.6年。主要轉歸指標為心血管死亡。
結果顯示,共有198例受試者死于循環系統疾病,占總死亡人數的43%。在飲用水砷含量<12.0 µg/L的人群中,心血管病死亡率為214.3/10萬人年;在飲用水砷含量≥12.0 µg/L的人群中死亡率為271.1/10萬人年。基線井水砷暴露與缺血性心臟病和其他心臟病所致的死亡率間呈劑量-反應關系。
對年齡、性別、吸煙狀況、教育水平、體質指數(BMI)和至基線尿液砷濃度改變等潛在混淆因素進行校正之后,井水砷濃度每升高一個四分位區間(0.1~12.0、12.1~62.0、62.1~148.0和148.1~864.0 µg/L)的風險比分別為1.00(參考)、1.22(0.65~2.32)、1.35(0.71~2.57)和1.92(1.07~3.43)(趨勢P=0.0019)。以基線尿液砷總含量為暴露變量時可觀察到類似的相關性。
對于缺血性心臟病和其他心臟病所致的死亡率,相關數據提示砷暴露和吸煙具有顯著的協同交互作用。中度砷暴露(井水砷濃度中間三分位25.3~114.0 µg/L,平均63.5 µg/L)與吸煙對心臟病死亡率的聯合作用風險比大于二者的單獨效應風險比之和(交互作用相對超額風險1.56;P=0.010)。
述評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史密斯(Smith)教授:砷對健康的影響強于其他毒性物質。飲用水中無機砷的攝入可引發皮膚癌、膀胱癌、肺癌、肝癌和腎癌。心血管疾病和飲用水中砷的首個相關性證據來自于1980年智利的一項報告。其后于臺灣進行的系列研究發現,飲用水中砷與心血管死亡率升高相關。2007年,中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包括QT間期延長在內的心臟病癥狀與飲用水中砷相關。2008年,智利一項為期50年的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與飲用水中砷相關。
此項研究為砷可升高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增添了新的重要證據。該研究首次應用尿液砷濃度作為生物標志物確認了砷暴露,并且首次發現吸煙與砷之間存在協同作用。雖然與膀胱癌和肺癌等轉歸相關性相比該研究所示的估計相對危險度較低,但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的最常見死亡原因,因此相對危險度輕度升高即意味著極大量超額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