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善,上述危險因素是非常廣泛的。因此,幾乎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了解一些
腦卒中的知識都是必要的。
首先要及時識別,只有及時識別腦卒中,才有可能進行后面的步驟。這里推薦辛辛那提大學建立的FAST,最為簡單易記。看患者有無面部不對稱,俗稱口角歪斜、口眼歪斜、嘴歪了。患者有無上肢力弱,是否可以雙上肢平舉,患者是否可以流利、清晰的說話,有無語言功能障礙。在院前急救的情況下,新出現上述一種情況,有72%的可能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若三種情況同時出現,有85%的可能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
由于腦卒中是急癥,一方面,來診的延遲會錯失獲得更好治療的寶貴機會。另一方面,約1/3的患者會在起病的最初幾天內出現病情的加重,雖然對于這些加重的患者,并不是都能通過治療有效的好轉,但至少在醫院內會比在家增加好轉的機會。因此,我們要關注高危人群,在他們出現腦卒中相關癥狀時,要盡快送到合適的醫院接受治療。
到了醫院,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發病過程,既往病史(評估危險因素和相關的一些病史、過敏史等等),檢查患者神經系統、心臟等的功能(通過自己的五官和聽診器、叩診錘等工具),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判斷是否為新發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如果懷疑,立即去抽血化驗一些必需的項目,如凝血功能、幾類血細胞的情況、心臟情況等等,立即去做頭CT,條件好的話有可能做MRI(核磁共振),通過影像學直觀的判斷患者腦子里到底發生了什么。通過上述流程,如果診斷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可以在4.5到6個小時內給予溶栓治療(多數是通過靜脈,也有醫院具備經動脈的條件,前者和輸液差不多,后者需要進導管室,在X線下,通過導管進入體內,直接用藥物甚至器械開通閉塞血管),盡快恢復缺血腦組織的血液供應。當然這些恢復血液灌注的方法一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二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溶栓的藥物,歐美一般是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愛通立,rtPA),國內除了rtPA(每個人約需要花費五千至一萬人民幣),尿激酶(幾百元人民幣)也是可以用的。從人群的角度講,不溶栓的患者100個人里面,可能三十個左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溶栓的患者100個人里面,可能四十個左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也就是說,給患者增加1/3完全恢復的機會。但是,有可能增加
腦出血的風險,雖然非常少,但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不過腦出血的風險和溶栓治療可能的獲益相比,還是獲益更為顯著。因此,各國的行業指南均將溶栓推薦為急性期最佳治療。但由于腦組織的脆弱,和溶栓的出血并發癥,為了確保治療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專家們給溶栓治療規定了許多禁忌癥,一定要在治療前仔細核對。
溶栓治療僅僅是增加患者好轉的機會,因此,即使溶栓也可能會有1/6至5/1的患者在卒中后不久死亡,仍然會有1/3多的患者遺留明顯的功能殘疾,因此,當患者接受治療,如果療效不好,甚至病情惡化、死亡時,也不要一味的怪罪醫生,畢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的醫學還是有限的,即使是把全國最好的藥物和設備都用上,人得了病還是會致殘、死亡。現在國內有的醫院不太敢應用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和國內的醫療環境有一定關系。試想,在當前醫鬧頻出的環境下,萬一溶栓后,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特別是出現腦出血的并發癥時,家屬把病情加重、死亡歸罪于醫生,醫生要面臨多么大的壓力,甚至人身安全都有可能受到威脅。這種情況下,求穩就成為一種常見的心態,寧肯少做這種風險稍高的治療,不要因治療而出事。其結果就是很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不能及時得到最有效的治療,錯失良機,遺留功能殘疾甚至死亡。醫務人員和患者、家屬的目標是一致的,大家互相理解,積極合作,患者才會得到更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2): 146-153.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卒中一級預防指南撰寫組”. 中國卒中一級預防指南2010.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1; 44: 282-288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指南撰寫組. 中國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二級預防指南2010.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0; 43: 154-160
4. Adams, H.P., Jr., G. del Zoppo, M.J. Alberts,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Clinical Cardiology Council,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Council, and the Atherosclerot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Quality of Care Outcomes in Research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s: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ffirms the value of this guideline as an educational tool for neurologists. Stroke, 2007. 38(5): 1655-1711.
5. Gilhus, N.E., Barnes, M. P. and Brainin, M.,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in European Handbook of Neurological Management2010, Wiley-Blackwell, Oxford: UK.
6. Yeu-Jhy Chang, Shan-Jin Ryu, Jiunn-Rong Chen,et al. 急性缺血性
腦中風之一般處理原則指引(臺灣指南).Acta Neurol Taiwan 2008;17:275-295
7.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N Engl J Med, 1995. 333(24): 1581-1587.
8. Goldstein LB, Bushnell CD, Adams R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Stroke. 2011 Feb;42(2):517-84. Epub 2010 De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