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湘(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200032)
The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for Lung Cancer
by Chinese Medicine
摘要: 全文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論治、治則與專方、新藥新劑型、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方面綜述了近20 年來的進展。認為從多靶點綜合考慮治療肺癌是我國中醫藥治療肺癌的特色之一,中醫藥治療肺癌以病灶穩定率較高,生存期較長,生活質量較好為主要特點,并在抗復發和轉移方面,具有潛在的優勢。指出探索以重視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為重要內容, 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治療方法及其療效評定標準; 進一步統一與完善肺癌的證型,并對各證型的本質進行探討, 對提高肺癌的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圖分類號:R734. 2 ;R730.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0242(2002) 06 - 0326 - 04
眾所周知, 早期肺癌采用手術治療預后較佳, 但是臨床上約86 %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能手術的病例很少,一般以放療及化療為主, 部分患者雖有近期療效, 但緩解期短, 毒副反應較大, 不能明顯延長生存期, 因此, 肺癌的預后很差, 約80 %病人在診斷后一年內死亡, 中位生存期一般在6 個月左右, 肺癌總的5 年生存率只有5 %~10 %[1 ] , 療效很不滿意。近20 年來,其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上升幅度最大,已居首位[2 ]。因此,近年來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中晚期主張多學科多方法綜合治療, 以提高療效, 延長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質量。所以, 探索研究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肺癌,是一條重要的途徑。近年來,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癌,基本趨向于辨證與辨病結合,扶正與祛邪結合,已顯示其在改善癥狀,提高生存質量,穩定病灶,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等的療效; 配合手術、放化療可減少毒副反應和提高臨床療效, 以及應用現代科學手段從臨床檢測及動物實驗探討療效作用機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 顯示了中醫藥在肺癌防治中的優勢和重要地位。
1 病因病機
肺癌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 根據歷代文獻的相關記載, 結合患者的起病經過和臨床表現, 一些學者對肺癌的發生進行了探討[1 ] , 目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正氣虛損學說, 認為臟腑陰陽失調, 正氣虛損是患病的主要內在原因,“正氣不足, 而后邪氣踞之”, 肺、脾、腎三臟氣虛均可導致肺氣不足,加之嗜煙日久,熱灼津液,或房事不節,精血內耗,均可導致肺陰不足, 陰虛內熱或氣陰兩虛; 外在邪毒得以趁虛而入, 客邪留滯, 氣機不暢, 血行淤滯, 津液不布, 聚津為痰,痰瘀交阻,日久形成積塊。因此,認為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局部表現,是因虛而致病,因虛而致實,早期的虛多見肺脾氣虛,或氣陰兩虛,晚期多為陰虛內熱和陰陽兩虛,局部的實不外乎氣滯、血瘀、痰凝、毒聚的病理變化。(2) 邪毒侵肺論,認為外界六淫之邪侵淫肺臟, 導致肺臟宣降功能失司, 肺氣壅郁,血行受阻,氣滯血瘀,日久形成積塊。(3) 痰濕內聚論,認為脾虛運化失調, 聚濕生痰, 痰貯肺絡, 肺氣抑郁, 宣降失司,痰凝毒聚而形成腫塊。在病理方面,洪廣祥認為血瘀為肺癌的基本病理, 瘀血阻肺為其基本證型; 陳玉琨則認為痰瘀既是邪毒侵肺, 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 又是導致正氣內虛, 邪毒膠結成塊的致病因素, 因而痰瘀貫穿于肺癌的整個發病過程。
總之, 近年來, 對肺癌的病因病機認識趨向于把正氣虛損學說和邪毒痰濕學說結合起來, 臨床采用扶正培本和清熱解毒, 軟堅化痰, 活血化瘀酌情伍用治法,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2 臨床研究
2. 1 療效特點及其評定標準探討
目前早中期肺癌的治療仍以手術、放療、化療為主,結合中醫治療可提高療效。但是臨床上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失去手術治療機會, 相當部分中晚期患者因不能耐受放療、化療的毒副反應,應用中醫藥治療,在穩定和縮小病灶、減少浸潤轉移、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療效,這已有眾多的臨床報道。據近幾年來報道[3 ]單用中醫藥治療晚期肺癌100 例以上者的療效統計分析, 其病灶穩定率約為67 %~87 % ,中位生存期9. 5~13. 8 個月,均高于同期化療對照組。劉嘉湘報告304 例晚期原發性肺腺癌住院患者, 隨機分為中藥組與化療組, 中藥組171 例, 縮小穩定率為67. 83 % ,1、3、5 年生存率分別為60. 94 %、31. 86 %、24. 22 % ,中位生存期為417 天; 同期化療(MOF 方案) 對照組133 例,病灶縮小穩定率為48. 12 % , 1、3、5 年生存率分別為36. 66 %、24. 50 %和0 , 中位生存期為265 天。臨床癥狀和生存質量改善率中藥組也明顯優于化療組[4 ]。中醫藥治療肺癌的療效特點可概括為“帶瘤生存”。如果單純以局部瘤灶緩解率(指CR 或PR) 作評定療效的標準,則不能完全反應中醫藥的療效。陳志峰認為應該對癌瘤概念及其治療目的作再認識和重新思考, 假如把無瘤生存作為衡量療效的標準, 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過分治療。上海胸科醫院廖美琳[5 ]設計了一份肺癌病人質量評價表, 共21 個項目84 分, 經對53 例肺癌患者作初步評定后發現,用現代醫學方法(手術、化療、放療) 治療后, 患者的評分下降10. 3 分, 其中化療病人平均下降7. 5分,而達到部分緩解(PR) 者則平均下降了16 分,認為目前公認的療效評定方法, 僅是生物學指標, 忽視了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及個體差異等影響因素。因此,積極探索以重視生存期和生存質量為重要內容, 適合我國國情的綜合治療方法及其療效評定標準已日益引起我國腫瘤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 2 辨證分型論治研究
中醫將肺癌看作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局部表現, 治療應從整體出發, 調節人體機能, 通過辨證論治以治癌; 由于先天稟賦、年齡、病程、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治療措施等的不同,患者之間又往往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即表現出同病異證現象,因而采用辨證論治方法仍然是目前中醫治療肺癌的主要手段, 通過辨證分型治療有利于探索診治規律及療效分析。劉嘉湘曾于1985 年報告以中醫藥辨證分型治療晚期原發性肺癌310 例, 全部病例均經細胞病理學證實, 其中鱗癌138 例、腺癌80 例、未分化癌43例、未定型癌49 例。中醫辨證分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脾虛痰濕、陰陽兩虛、氣滯血瘀等五個證型。分別給以滋陰生津、益氣養陰、益氣健脾、滋陰溫陽等扶正培本為主, 與化痰軟堅、理氣化瘀、清熱解毒等抗癌藥酌情同用。單純中醫藥治療后生存1、2、3 及5年以上者, 分別為43. 23 %、11. 3 %、5. 2 %及0. 6 % ,最長生存已18 年, 中位生存期為11. 2 個月, 平均生存期為12. 6 個月。其中Ⅲ期及Ⅳ期肺癌生存率,鱗癌91 例治療后1、2、3 年生存率分別為45 %、11. 8 %及7 %; 腺癌64 例治療后1、2、3 年生存率分別為35. 94 %、11 %及4. 6 %。進行統計學療效分析, 認為辨證類型與病理類型比臨床分期對預后更有重要影響; 辨證類型及臨床分期比病理類型對近期療效更有密切的關系。半數以上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好轉、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淋巴細胞轉化率、E玫瑰花結形成率等免疫指標,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 P < 0. 01) 。為驗證中醫藥治療肺癌療效, 劉嘉湘等[4 ]又報告晚期( Ⅲ、Ⅳ期) 原發性肺腺癌304 例住院患者, 用隨機法分為中醫藥組和化療組(用MOF方案) ,中醫藥組按上述證型,分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脾虛痰濕、陰陽兩虛等證型, 分別用滋陰(南沙參、北沙參、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百合、生地、憋甲等) 、益氣(人參、黨參、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等) 、溫陽(補骨脂、仙靈脾、肉蓯蓉、菟絲子、鎖陽、辟荔果等) 等扶正中藥,酌情伍用化痰軟堅、清熱解毒(夏枯草、海藻、瓜蔞皮、生南星、生牡蠣、石上柏、石見穿、白花蛇舌草等) 治療晚期原發性肺腺癌171 例,結果病灶縮小穩定率為67. 83 % , 1、3、5 年生存率分別為60. 94 %、31. 86 %、24. 22 % , 中位生存期417 天, 以及生存質量及免疫功能的改善等皆優于同期化療對照組, 取得良好療效。唐文秀將肺癌分為肺脾氣虛、肺陰虛、氣陰兩虛和痰濕瘀阻等四型,分別用六君子湯、沙參麥冬湯、生脈飲、千金葦莖湯加減,配合草河車、龍葵、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黃芩、半枝蓮、紫草根、干蟾皮、鐵樹葉、藤梨根及肺瘤平膏等, 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161 例, 結果病灶緩解率為9. 3 % , 中位生存期為11個月, 優于化療組。曹陽報告[6 ]以辨證論治為主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31 例(6 例為臨床診斷) ,基本方為沙參、天麥冬、五味子、膽星、丹參、夏枯草、仙鶴草、白花蛇舌草等, 結果示PR 為9. 7 %、NC為58. 1 % ,中位生存期為10 個月, 1、2、3 年生存率分別為32. 3 %、7. 2 %及3. 6 %。范忠澤治療晚期肺腺癌, 以氣陰兩虛、脾虛痰濕、陰陽兩虛等證型進行治療, 并與化療組對照, 其病灶緩解和穩定率無差異, 但平均生存期中藥組為330 天,化療組為143 天,差異顯著。
2. 3 治則與專方研究
根據肺癌患者的證候表現, 總結出肺癌最常見的臨床分型及治療法則和基本方藥(專方) ,這種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 有利于規范臨床治療和療效觀察, 以及進一步研制與開發新藥, 如: 劉嘉湘等曾對310 例原發性肺癌的中醫證型進行統計分析, 發現氣陰兩虛證和陰虛內熱證占全部病例的80 %(248/ 310) ,經多年臨床及實驗研究,研制了以益氣養陰為主, 佐以清熱解毒的治療肺癌方藥, 制成了中藥新藥益肺抗瘤飲[7 ] (由黃芪、北沙參、天門冬、女貞子、石上柏、重樓等)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127 例,結果部分緩解(PR) 14 例,無變化(NC) 89 例,惡化(PD) 24 例,PR + NC率為81. 10 % ,1、3、5 年生存率分別為73. 21 %、13. 93 %及11. 17 % , 中位生存期為406 天;同期化療(MAP 方案) 64 例,PR7 例,NC39 例,PR +NC率為71. 88 % ,1、3、5 年生存率分別為40. 54 %、11. 06 %及5. 53 % , 中位生存期為267 天, 治療后癥狀改善、健康狀況評分和免疫指標改善等方面益肺抗瘤飲組亦均優于化療組。王羲明亦認為肺癌患者常見正氣虛弱、陰津虧損、邪熱內蘊證候,用扶正養陰湯(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玄參、生黃芪、黨參、漏蘆、土茯苓、魚腥草、升麻) 治療晚期肺癌50 例,結果1、3、5 年生存率分別為44 %、8 %和4 %。林洪生報告[8 ] ,以中藥復方肺瘤平Ⅱ號(黃芪、西洋參、重樓、白花蛇舌草、桃仁、三七等) 治療非小細胞肺癌25 例,與化療10 例對照,結果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的有效率中藥組為0 ,化療組為10 %; 1 年生存率中藥組為28 % , 化療組為10 %。陳培豐用養陰清肺湯(南北沙參、麥冬、生地、丹皮、玉竹、天花粉、無花果等) 治療晚期肺癌60 例,1、3 年生存率為56. 67 %和20 %。王笑明等[9 ]發現在108 例非小細胞肺癌中氣虛血瘀證者占60. 2 % , 用益氣活血散結法(生黃芪、太子參、沙參、茯苓、五味子、夏枯草、三棱、莪術、參三七、蒲黃、石見穿、地龍等) 配合CE方案或CAP 方案化療, 部分緩解和穩定率為80. 5 % , 6 個月轉移率為29. 3 % ,血液流變學指標亦有所改善。王金榮用扶正消積法治療肺癌, 基本方為: 黃芪、黨參、生地、生苡仁、丹參、莪術、豬苓、女貞子、法半夏、大貝母、魚腥草、蜂房、蜈蚣、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治療肺癌64 例,其1、2、3 年生存率分別為46. 9 %、45. 6 %、7. 8 % ,中位生存期11 個月。
2. 4 新藥、新劑型研究
采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積極探索既有較好療效、又方便于治療的中藥新藥、新劑型, 是近年來肺癌治療研究的熱點之一。經國家批準的中藥新藥,中藥復方成藥制劑,有金復康口服液、肺瘤平膏等國家中藥三類新藥。從單味中藥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可供靜脈使用的中藥抗癌藥有康萊特注射液(從薏苡仁中提取) 、欖香烯注射液(從莪術中提取) 、鴉膽子乳劑、嗎特靈注射液(從苦參中提取) 、威麥寧膠囊(從野蕎麥根中提取) 等,臨床用于肺癌治療均顯示了一定的療效。
2. 5 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
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肺癌, 期望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 既可提高抑瘤率、又可改善全身狀況, 減少放、化療副反應, 延長生存期, 多數研究認為該法較單純放、化療為優, 尤其中位生存期有一定提高。如: 張代釗等在放療前一周用扶正增效方劑(生黃芪、白術、太子參、枸杞子、雞血藤、紅花、蘇木、茯苓、雞內金、石斛、沙參、銀花) 治療至放療結束,觀察肺癌患者36 例,并于單純放療35 例對照,結果近期療效(CR +PR) 69. 67 % ,高于對照組,放療副反應明顯低于放療組,認為活血化瘀中藥與扶正培本中藥合用是中藥配合放射治療肺癌的一個較好方法。李道陽[10 ]報告以扶正排毒抗癌方(黃芪、黃精、人參、仙鶴草、魚腥草、大黃、豬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生南星、薏苡仁、桃仁、括樓等) 配合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63 例,與單純化療61 例進行對照,近期療效: 中藥加化療完全緩解及部分緩解為39. 68 % , 單純化療組為25. 49 % , 兩組毒副反應, 中藥加化療組白細胞、血色素下降均明顯低于單純化療組。王曉明將50 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辨證分為肺脾兩虛、氣陰兩虛、痰濕壅阻、氣滯血瘀等四型分別用中藥結合化療治療(腺癌用EP 方案,鱗癌用CAP 方案) ,并以單純化療30 例作對照, 結果中藥加化療組腫瘤縮小率(CR + PR +MR) 為42 % ,化療組為26 % ,中位生存期結合組為9 個月,化療組為3 個月, 臨床癥狀改善和毒副反應方面結合組也優于化療組。李金瀚將102 例中晚期肺癌隨機分為A 組(中藥加化療) 48 例,B 組(單純化療) 54 例,中醫辨證分為肺脾氣虛、肺熱痰阻、肺胃陰虛、氣滯血瘀四型分別論治,小細胞肺癌化療用EP 方案,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用MVP 或CTPC方案,結果近期有效率(CR + PR) A 組為52. 1 % ,B 組為23. 52 % , 益肺抗瘤飲加化療組(60 例) 為20 % , 單純化療組(42 例) 為35. 7 % , 顯示益肺抗瘤飲有明顯的抗肺癌轉移作用。
3 體會與展望
20 多年來,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對原發性肺癌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體現了中醫藥的一大優勢。在病因病機方面形成了以正氣內虛,邪毒、血瘀等諸說,都有各自的理論方藥。在臨床研究方面, 應用中醫基本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指導治療。大多數學者認為肺癌為本虛標實之證, 把正氣虛損學說和邪毒、痰瘀學說結合, 采用以扶正培本為主, 與清熱解毒、軟堅化痰或活血化瘀等祛邪治法結合, 可使療效提高。這種基于中醫對肺癌的發生和發展的病因病機, 和它是一個多因素、多系統參與的復雜的生物過程的認識, 從整體觀著眼, 根據辨證論治原則,應用辨證與辨病結合,扶正與祛邪結合,從多靶點綜合考慮治療肺癌。這是我國中醫藥治療肺癌的特色方法之一。
中醫藥治療肺癌以病灶穩定率較高、生存期較長、生活質量較好為主要特點,并在抗復發轉移方面,具有潛在優勢,故單以局部緩解率作為評定療效的標準, 則不能完全反映中醫藥的療效特點,除按照WHO 癌癥治療客觀效果判定標準,將CR + PR 統計為有效率外, 還可統計腫瘤穩定率或PR +NC率, 同時注重遠期生存率、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生存質量等方面的統計分析, 較客觀地反映中醫藥的療效。因惡性腫瘤治療的最終目的, 是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和提高生存質量,最好是無病康復而生存。進一步統一與完善肺癌的證型, 并對各證型的本質進行探索研究。現代醫學的病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理論和技術的發展, 將為肺癌中醫證型的客觀化和微觀化的探索及中藥治療機理研究提供有利條件, 這對中醫藥治療肺癌的療效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也將豐富現代腫瘤學的內涵。再者,近年來已有一些學者在總結臨床療效基礎上,分析肺癌病證和用藥頻率, 篩選有效藥物, 組成基本方藥或制成新劑型,再進行臨床或藥效學試驗,并作出療效評價,這種研究方法將為肺癌的治療研制出更多安全有效的中藥新藥。中藥劑型的改革, 新藥的研制, 將有助于辨證論治的方法的發展,且將促進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診療肺癌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