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結腸炎,以大腸(直腸和結腸)粘膜與粘膜下炎癥為病變的主要特征[1] 。由于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缺乏根治性措施。臨床上常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皮質類固醇治療及5-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由于其不良作用或價格昂貴,我們自2001~2003年對收住的46例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給予中西藥復合灌腸治療,使藥物保留在直腸或結腸內起到消炎、解毒、收斂、愈合作用。現將灌腸方法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組46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齡22~76歲;病程2個月~16年。其中初發型12例,慢性復發性28例,慢性持續性6例,伴有
關節炎有6例,口瘡性潰瘍3例。
1.2 臨床表現 患者均有輕重不一的
腹瀉,輕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每日排便10~16次;糞便呈糊狀、粘液便12例,大便隱血(+~++),血性粘液便15例,粘液膿血便19例。4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37例腹痛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7例腹痛無定位,呈陣發性痙攣性絞痛,便后可暫時緩解,2例僅有腹部不適。發熱16例,體溫37.6℃~39.2℃。46例均經3次大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獲致病菌及阿米巴原蟲。
1.3 結腸鏡檢查 經結腸鏡檢查,病變腸段局限于直腸9例;直腸、乙狀結腸29例;左半結腸8例。
1.4 活組織檢查 結腸粘膜呈非特異性炎性病變,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其中23例有粘膜潰瘍,8例隱窩膿腫等改變。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1.1 中西藥復合灌腸方組成 0.5%甲硝唑100ml、慶大霉素8萬U,錫類散1.5g、地塞米松5mg。
2.1.2 灌腸方法 取藥液100ml、藥溫38℃左右為宜,于每天同一時間以直腸滴入法保留灌腸,灌腸后20min變更一次體位,讓藥物與腸壁充分接觸,保留2~4h,以不解出完全被吸收為宜。15天后改為隔日灌腸1次,30天為1個療程。
3 結果
46例中,顯效14例,腹痛消失,體溫正常,大便隱血(-),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有效28例,癥狀基本消失,大便隱血(-),每日排便3~4次,大便基本成形。穩定4例,癥狀減輕,大便隱血(-),每日排便3~4次,大便成糊狀。
4 護理
4.1 心理護理 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易復發難愈,易致患者心情郁悶,影響治療效果。故應主動關心體貼患者,經常與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紹本病的主要表現及誘發加重因素,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對本病的疑慮,并求得患者的配合,講清中西藥復合灌腸治療的目的及已取得的經驗和療效,以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灌腸后應盡量讓患者保持舒適體位,不斷與患者交談以分散其注意力,消除緊張情緒。治療期間,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靜心休養,促進健康提高療效。
4.2 灌腸護理及注意事項
4.2.1 為患者提供整潔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注意病室的溫濕度,灌腸時關好門窗并用屏風遮擋,注意保暖,以免患者受涼。
4.2.2 灌腸前應囑患者先行排便,保持腸道清潔。
4.2.3 囑患者取左側臥位,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選擇較細肛管或
導尿管12~14號用石臘油潤滑肛管前端后,插入肛門內20~25cm [2] ,灌入量要適中,壓力要低,灌腸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cm [3] ,速度要慢,40~50滴/min,25~30min滴完。灌腸后盡量讓患者保留2~4h,以不解出完全被吸收為宜。20min更換體位一次讓藥物與腸壁充分接觸以利病變粘膜修復。
4.3 病情觀察 治療期間注意觀察并記錄患者腹瀉頻次和大便的性狀,如大便是否混有粘液和膿血、腹部體征。還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有無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并記錄具體癥狀緩解或消失時間,將治療前后的觀察與檢查結果作比較,以便綜合判定療效。
4.4 飲食護理 飲食對本病的治療效果有較大影響。建議患者進柔軟、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飲食。宜少食多餐,勿食生、冷、油膩及多纖維素食物。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或加重病情。忌煙酒、辛辣食物、牛奶和乳制品。在配餐上,根據患者的口味,食品應多樣化,使其增進食欲,以達到治療目的。
5 小結
中西藥復合灌腸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提供了又一較好的方法。此方法簡便易行,療效確切,無任何禁忌證。同時,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易復發難愈,易致患者心情郁悶,護士必須通過良好的溝通技巧以及及時提供治療信息,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細致的觀察,有效的護理措施能促進患者主動參與治療,并獲得身心早日康復。(參考文獻:中西藥復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及護理,黃春香,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第2卷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