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國家經濟進一步繁榮、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下,國人已不再滿足于豐衣足食的生活狀態,健康愉悅和安逸舒適的生活質量已成為人們的時尚追求。但是,隨著飲食的不規范化,很多人容易出現胃食管反流等癥狀。
然而,曾幾何時,有多少人在進餐后以至平時也會出現燒心和反酸現象;又有多少人在餐后、餐中、睡眠后、晨起時發生輕重不等以至劇烈的咳嗽、咳痰或哮喘樣發作,有些病人甚至被當作哮喘病進行了長期治療;有多少人長期被不同程度咽部異物感所困擾,甚至因夜間呼吸不暢或刺激性咳嗽所驚醒,被迫居于端坐或直立位;還有多少人因誤吸造成肺炎甚至窒息,癥狀嚴重者發作時恰似人禽流感時的急性喉炎、氣管炎。
這一切,常引出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似知曉卻缺乏了解的疾病——胃食管反流。╣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這是一種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起的疾病,它可導致食管黏膜糜爛、炎癥、潰瘍以至癌變。在西方人群中約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癥狀;在美國約有1400萬成人患有GERD,每年有7萬人因為此病接受各種手術治療。
GERD發作時病情輕重不等,時而加重,時而緩解。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40~60歲為發病高峰年齡。我國發病率低于國外,原因之一可能認為對該病已經認識,醫生往往只注意到胃灼熱和反流而忽視其他表現;其二是由于對GERD多種臨床表現缺乏深入了解,沒有意識到相當數量的病人所表現的咳嗽、咳痰、氣短,以至“哮喘”、“冠心病”等一系列癥狀竟也由GERD引起,甚至病人被發作時的瀕死感所困擾和恐懼。內容物反流到咽部時可形成細微或霧狀物質,被噴入喉頭,吸入氣管、支氣管和肺部,長此以往引起肺炎反復發作,久之則導致肺間質纖維化和肺源性心臟病。
GERD可繼發癌前病變(所謂Barrett食管),它是食管腺癌的唯一危險因素,而由GERD所伴隨的消化不良癥候群則不言而喻了。
診斷時應了解GERD臨床表現多樣、輕重不一,燒心和反酸為典型癥狀。但某些癥狀卻不易被認識,從而使不少病人被誤診誤治。精確的診斷方法有食管壓力測定法以明確有否食管下端和上端括約肌松弛和食管蠕動功能低下,24小時食管酸度連續監測法以明確直立和仰臥位時反流次數(按pH<4計)、最長反流時間和該反流確切地發生于何時,還有胃鏡檢查以明確有否食管炎及其嚴重度,并除外或發現胃
腫瘤、潰瘍和膈疝等病變。
治療GERD的目的是控制癥狀、治愈食管炎、減少復發和防止并發癥。為減少夜間及臥位時所發生的反流,可適當墊高枕頭或抬高床頭;餐后不宜臥床;要減少導致腹壓增高的因素,如緊束腰帶、
便秘和肥胖等;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濃茶,并
戒煙和禁酒。
藥物治療包括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如
耐信、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和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對緩解癥狀頗為有效;呼吸道并發癥也應有相應的治療,如舒利迭的恰當吸入。
藥物治療盡管有效,但停藥后的復發率可高達70%,長期治療常在所難免。如此,病人不僅要承受由藥物引起的某些并發癥所帶來的痛苦,如胃酸減少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腹脹,更甚者為白細胞減少,而且對生活也帶來諸多不便。當食管下端(尤其伴有上端病變者)括約肌已經松弛時,反流物可直進喉部,這已屬于機械性病變,用藥物治療顯然難以奏效,此時需以超聲射頻(Stretta)法、食管腔內胃成形法(endoscopicluminalgastroplasty)、生物聚合物增補法(biopolymeraugmentationenteryx)等特殊療法對食管下端進行微創治療。
對于經以上治療療效不佳或病情加重或呼吸道并發癥不能控制者,需通過腹腔鏡或開腹施行胃底折疊術(如圖),以控制或減少反流。如屬于后者,術后尚需應用藥物治療,但用藥劑量明顯減少,必要時可再加用或重復射頻等微創治療。
總之,有理由這樣說,GERD是同
高血壓病、心臟病、
糖尿病等常見病和多發病相仿,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尤其是由進食或睡眠有關的咳嗽、咳痰、氣短、喘息等呼吸道問題常由該病引起。但迄今為止,此病仍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而著實有必要加強對此病進行深入的調查、積極的研究和廣泛的宣傳,以提高人們對該病的認識,使相關病人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