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為臨床常見病,高原地區因其特殊地理環境,發病率明顯高于平原。我院自2004年2月~2007年1月對579例COPD住院患者調查研究,發現156例并發
反流性食管炎 (reflus esophagitis,RE),占26.9%。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COPD并發RE 156例患者,男124例(79.5%),女32例(20.5%),年齡45~79歲,平均56.3歲。
1.2 臨床癥狀 156例患者均有明確COPD診斷,同時出現RE的癥狀:燒心114例(73.1%),噯氣79例(50.6%),反酸82例(52.6%),吞咽困難68例(43.6%),胸痛37例(23.7%)等。
2 診斷方法和結果
COPD的診斷根據病史、危險因素接觸史、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資料,綜合分析確定。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是診斷COPD的必備條件。肺功能檢查是診斷COPD的金標準。用支氣管擴張藥后FEV1<80%預計值及FEV1/FVC<70%,可確定為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在明確診斷COPD基礎上,RE的診斷標準:食管測壓儀器采用美國Sandhill公司BioLab胃腸動力學檢測系統。 檢查前先用壓力定標儀對4導固態式壓力微傳感器探頭進行定標。 患者空腹取坐位,經鼻孔插入導管至胃腔(探頭至鼻距55~60cm),記錄基線。 采用定點牽拉法,將探頭固定于 LES壓力最高處,囑患者咽水6~10次,5ml/次,兩次吞咽間隔時間大于30s。觀察指標: 下食管括約肌(LES)的靜息壓(LESP)、 LES松弛壓(LESRP)、LES松弛率(LESRR)、LES松弛持續時間(LESRT)。 然后將探頭置于食管體部,分別記錄各項動力學指標: 食管體部下段蠕動波壓力(LEPP)、體部上段蠕動波壓力(UEPP)、各段蠕動波傳導速度和持續時間,觀察各測量點蠕動波的協調性,計算出順行性蠕動波、非傳導波及反向蠕動波出現頻率所占的百分比。 24h pH監測儀器采用美國Sandhill公司BioStar pH監測系統。 檢查前停止服用抑酸藥及胃腸動藥72h以上,檢查當日禁食水。 清潔胸部皮膚,將心電監護電極貼于胸骨中段皮膚并將導線與記錄儀連接。在pH 4和pH 7的標準緩沖液中標定探頭。 患者取坐位,將探頭經鼻孔插入胃內。 用pH定位法,緩慢向外牽拉探頭至pH突然顯著升高即為LES處,再繼續向外牽拉5cm,加以固定。 按下記錄鍵,啟動記錄儀。 當患者出現燒心、反酸或疼痛等癥狀時,按記錄儀上的專用按鈕進行標記。 監測24h后,終止記錄,將采集到的信號經BioLink紅外傳輸裝置傳入計算機,經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打印出監測報告。對579例COPD住院患者共檢出156例RE患者,占26.9%。
3 討論
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性的肺部疾病,氣流受限不可逆,呈進行性發展。早期病變局限于細小氣道,僅閉合容積增大,反映肺組織彈性阻力及小氣管阻力動態肺順應性降低。病變侵入大氣道時,肺通氣功能明顯障礙,最大通氣量均降低。隨著病情的發展,肺組織增生日益減退,肺泡持續擴大,回縮障礙,則殘氣量及殘氣量占肺總量百分比增加。肺氣腫日益加重,大量肺泡間周圍的毛細血管受膨脹肺泡的擠壓而退化,致使肺毛細血管大量減少,肺泡間的血流量減少,肺泡雖然通氣,但是肺泡壁無血液灌流,導致生理無效腔氣量增大;也有部分肺區雖有血液灌流,但肺泡通氣不良,不能參與機體交換。高原環境缺氧,血液粘滯度增加,肺泡間血流量減少明顯,肺泡壁血液灌流減少。
彈力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膈-食管膜包繞食管下段使腹腔與胸腔分開,并起到抗腹內高壓,防止食管前庭和賁門脫垂的作用。COPD患者胸腔-腹腔壓力梯度增大,或胃排空延緩,易于胃食管反流\〖1\〗概趴昭踴海改諶菸鐫黽櫻芍攣甘徹芊戳鰲OPD患者因缺氧,神經-體液調節因素紊亂,致抗反流機制失調\〖3\〗隙問徹芾ㄔ技。║ES)使食物反流。COPD患者因缺氧,可導致血管活性腸肽(VIP)的增高,VIP是介導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LES)松弛的主要遞質之一,可直接作用LES降低LES的壓力\〖4\〗盋OPD患者長期使用藥物對LES張力有負性作用,而導致RE的發生。豐富的血液供應可提供必需的營養和物質,COPD患者缺氧,使這一因素削弱,可致防御能力的降低\〖5\〗嵊氳鞍酌富旌銜錛又厥徹莛つに鶘耍賈翿E的產生。(參考來源: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發反流性食管炎156例,邢征,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7年第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