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最近在歐洲絕對年齡標準化癌癥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是2004年癌癥首次成為法國普通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非癌癥類疾病的預后快速改善可以解釋這種明顯的矛盾。鑒于炎癥性腸病(IBD)自然史和治療的長期影響,癌癥風險因此成為胃腸病學家和患者終生主要擔心的問題。本文從IBD患者癌癥總體死亡率、IBD和癌癥之間的可能關系、免疫抑制療法相關性癌癥(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子宮頸異常、其它癌、特殊情況)、炎癥相關性癌癥(結直腸癌、小腸腺癌、肛門鱗狀細胞癌、膽管上皮癌)、降低IBD相關性癌癥風險,面向個體化治療方案這幾方面進行了介紹。相關內容2012年1月12日在線發表于《Gut》。本資訊摘譯了IBD患者癌癥總體死亡率、IBD和癌癥之間的可能關系、考慮在患者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UC)(不局限于直腸)時起用5-乙酰水楊酸(5-ASA)化學預防結直腸癌的十大原因。
IBD患者癌癥總體死亡率
基于人群的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的預期壽命正常,癌癥導致的死亡率并不高。克羅恩病(CD)患者的平均壽命略微下降。最近對基于人群的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發現,癌癥死亡人數明顯增加,這可能是由于煙民患者所占比例過高導致吸煙相關性死亡增加。在加利福尼亞州的醫療管理數據庫中,不管采用何種治療方法,均無證據表明,任何一種類型的IBD患者的整體癌癥死亡率過高。這一結論令人欣慰,在討論IBD患者炎癥和免疫抑制劑相關癌癥具體細節之前,應受到高度關注。
IBD和癌癥之間的可能關系
沒有證據表明IBD和癌癥易感性之間有共同的遺傳背景。對于環境因素,與普通人群相比,增加和降低CD和UC煙民患者的比例,肺和膀胱腫瘤的發病率也出現相應變化。總之,免疫抑制和炎癥是IBD主要兩個致癌因素。目前遇到的難題是這兩種機制可能是相互關聯,特別是在腸道組織中,因此,我們要區分IBD治療的真正影響(陰性和陽性)。
考慮在患者被診斷為UC(不局限于直腸)時起用5-乙酰水楊酸(5-ASA)化學預防結直腸癌的十大原因
1、充分的方法論研究明確表明該藥有效。
2、與此同時,使用5-ASA進行維持治療的消炎效果明顯。
3、沒有證據表明5-ASA消炎作用隨著時間而消失。
4、5-ASA與所有免疫抑制劑藥物相比,不用擔心其致癌。
5、與其它免疫抑制劑合用,可能會增強化學預防效果,其與thiopurine可能具有協同作用。
6、通過定期檢測腎功能,發現對5-ASA不過敏的患者,沒有長期毒副作用。
7、5-ASA有幾個分子抗腫瘤作用,可能預防某些IBD患者會偶發的腫瘤。
8、在UC的早期病程中,可能會發生大腸癌。
9、在常規顯微鏡可探測到消化不良程度之前,UC患者的上皮組織多個領域發生了分子損傷。
10、結腸鏡探測腫瘤病變是減少結腸直腸癌發病率的替代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缺乏有效實施。
來自于:醫脈通
文獻標題: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erapies and cancer risk: where are we and where are we going?
文獻出處:Gut.2012.1.12.
期刊影響因子: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