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手術具有切口創傷小,痛苦輕,療程短,恢復快等優點。在護理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均在術后36h以后,患者臨床表現為手術后24h之內有食欲、饑餓感,而24h后反而無食欲、饑餓感并出現腹脹、自汗、甚至盜汗、精神差等,以致術后身體恢復慢,病程長,采取術后6~24h內給患者進食,促進患者腸功能恢復,縮短排氣、排便時間,避免了術后腹脹,有利于患者康復。
腹腔鏡手術具有切口創傷小,痛苦輕,療程短,恢復快等優點。在護理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均在術后36h以后,患者臨床表現為手術后24h之內有食欲、饑餓感,而24h后反而無食欲、饑餓感并出現腹脹、自汗、甚至盜汗、精神差等,以致術后身體恢復慢,病程長,采取術后6~24h內給患者進食,促進患者腸功能恢復,縮短排氣、排便時間,避免了術后腹脹,有利于患者康復。
觀察對象為單純性腹腔鏡手術后患者200 例,男112例,女88例。
方法:術后給予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常規吸入氧氣,按醫囑給予補液2500~3000ml,進行抗炎、止血、支持對癥等治療,6h后如有食欲、饑餓或有腸鳴音又無腹脹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稀飯、爛面條等。無食欲、無饑餓感、無腹脹的患者在24h內鼓勵患者少量進食,向患者講明腹腔鏡手術對胃腸道無損傷,介紹早期進食對胃腸道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以及營養對治療疾病的關系等方面的知識,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及手術過程有一定的了解,能使患者增強信心,消除進食后會引起不適及并發其他疾病的思想顧慮,以愉快的心情進食。
結果:在術后24h前進食有利于腸道功能恢復,有利于術后營養補充及水電解質的平衡。消除了24h后的腹脹,不思飲食癥狀明顯減少了,對身體素質差的效果更明顯。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提前,且住院天數減少,身體素質好的3~4天就可出院,身體素質差的最遲6~7天也可出院。
全麻但非消化道手術的患者,術后6h無惡心、嘔吐者,可先給予流質、逐步改為半流質或普食,腹腔鏡術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主要是對膽道疾病的治療,對胃腸無損傷。手術時間短,又不暴露腹腔,對胃腸無刺激,術后禁食6h主要是避免患者在麻醉期內正常生理反射恢復之前發生嘔吐或無征象的反流而致吸入性肺炎、呼吸道阻塞或窒息,患者術后6~24h之內進食,食物的擴張、化學和溫度刺激是引起消化道平滑肌活動的自然因素。由于食糜至十二指腸可引起機械性刺激和腸管被擴張的作用,可引起腸粘膜的感受器興奮,當食糜進入十二指腸內,小腸運動即增強,所以恢復快,患者腸蠕動即胃腸排氣時間縮短。同時,由于食糜進入十二指腸,由十二指腸至結腸引起的集團蠕動,排便時間也縮短。
不思飲食即食欲差,食欲常受病理和心理的影響,所以術后患者的飲食也要有良好的心理護理才能得到促進,我們對不思飲食的患者給予認真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對手術過程及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營養與治療的密切關系。
通過心理護理,患者在術后24h內進食,有效地促進了腸功能的恢復。食物在體內與藥物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經手術創傷的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組織分解加強,患者處于負氮平衡,另一方面損傷的組織需要恢復,此時缺乏蛋白質,則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影響手術效果,并易引起并發癥,輸液輸血雖然可以補充營養,但是在營養缺乏時,容易發生輸血及輸液反應、肺水腫等。早期進食能安全有效地給患者補充營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及負氮平衡。術后6~24h內給患者進食,可避免術后腹脹,通過進食可機械性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縮短排氣、排便時間,有利于患者恢復,并可提前3~4天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