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兩票制”的最 新 部署來了。
據健康報報道,10月15日,2018年全國藥政工作會議召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指出,按照政府部署,下半年藥政工作將從使用端發力,把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建起來、把不合理用藥費用降下來。
會議明確近期我國藥政工作將著力圍繞七方面展開,特別強調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全面落實藥品采購“兩票制”,配合有關部門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打擊過票洗錢等違法行為。
這既是對年初機構改革以來,醫保局組建、醫改辦重組后,業界對“兩票制”去留疑問的回應,也明確了國家層面對打擊掛靠、走票等藥品流通領域違法行為的態度。而這也被認為是解決藥價虛高關鍵。
“兩票制”是劍指藥品流通領域“掛靠、走票”頑疾的政策,雖然2017年1月9日正式全國推行后,曾一度遭到業界反對,但并未影響進程,歷時10個月,截至2017年11月7日,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已明確實行藥品“兩票制”,并列出時間表,陜西等省份還開始了醫用耗材“兩票制”試點。
到了今年年初,由于“兩票制”的牽頭單位——醫改辦、國家衛計委等部門都涉及機構改革,業界一度認為,隨著醫藥服務和價格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大市場監管環境的確立,“兩票制”這一行政權利,作為階段性政策,對藥品流通行業的洗牌、購銷秩序重塑、清理“走票、掛票”亂象的作用,或可由市場化的手段替代,其推進或遭擱置。
根據各省市陸續公示的“兩票制”實施時刻表,截至2018年10月1日,我國31省、直轄市、自治區應已全部進入“兩票制”實施階段。分析人士指出,無論各地進度此前是否有所遲滯,未來都將進入全速前進階段,而大批心懷僥幸,仍靠虛開發票、洗錢生的假CSO等,將迎來寒冬。
昨天召開的2018年全國藥政工作會議明確,近期我國藥政工作將著力圍繞7個方面重點展開。除了全面落實藥品“兩票制”,短缺藥預警、推動基藥制度落地、保障
抗癌藥供應等都是重點。
● 要加快監測預警網絡體系建設,啟動醫療機構短缺藥品信息直報,完善四級監測預警機制;開展新一輪短缺藥品基礎信息核查,將臨床必需、短缺影響大的藥品納入重點監控目錄。完善短缺藥品應對機制,推動落實短缺藥品直接掛網采購制度,建立失信經營者黑名單制度、短缺藥品清單管理制度,各地要組織落實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工作督查考核和激勵問責。
● 各地要盡快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將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圍繞新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制定基本藥物配備使用、招標采購、監測評價、考核評估等配套文件并組織實,全面推進基本藥物制度落地。國家將組織開展以市或縣為單位的基本藥物制度綜合試點;修訂編制2018年版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并組織培訓。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合理確定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國家基本藥物的使用比例。
● 遴選成立國家藥品臨床綜合評價專家委員會,依托國家藥物和衛生技術綜合評估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醫療機構等單位,確立評價體系總體架構,以基本藥物為重點,編制評價工作方案。
● 各地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全面落實藥品采購“兩票制”,督促醫療機構在藥品驗收入庫時做好“兩票”的留存備查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加強信息互聯互通、打擊過票洗錢等違法行為。
● 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協同做好抗癌藥品專項集中采購和國家藥品集中采購試點工作,抓好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落實,推進藥品使用監測。
● 增強醫療機構藥學服務能力,推動醫療機構總藥師試點,加強藥學人員繼續教育,推動藥事服務收費項目設置。
● 推進國家藥物政策體系和協調機制建設,在基本藥物、短缺藥品、仿制藥和兒童用藥、罕見病用藥等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方面,發揮好協調牽頭作用。
隨著“兩票制”、“金稅三期”、“營改增”的落地,各地藥批、CSO正在逐漸消失。
據健識君的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還有1.19萬家商業公司,僅2017年就消失了1050多家。
與行業早已存在的部分靠過票、洗錢為生的藥批不同, CSO(合同營銷組織),本來是為醫藥企業提供市場調研,策略分析、制定等服務的合規組織。但在“兩票制”改變藥品領域格局后,這一行業變了味兒。很多扎堆組建的CSO以醫藥類資訊公司之名,為藥企提供“過票、洗錢”服務。目前此類CSO已成為有關部門打擊重點。
醫藥CSO聯盟數據顯示,截至8月,全國14萬家的醫藥CSO企業僅10萬家存續,有25.4%的CSO半路“失蹤”。其中,7651家被吊銷營銷營執照,10709家被注銷營銷執照,6840家被記為經營異常,1272家有官方行政處罰記錄。泰凌、康哲等起家較早、規模較大的CSO公司,在經歷巨額處罰、業績滑坡之后,也已謀求轉型。
業界認為,“兩票制”是對醫藥行業影響的政策,而隨著國家衛健委明確此項工作仍為近期藥政工作重點,行業洗牌也將持續推進。根據原CFDA監管司司長李國慶此前所說,我國1.3萬家批發企業中,預計至少退出1萬家將遭淘汰。而CSO的淘汰率或將更高。
來源:健識局 原創:木木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