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
皮膚病,頑固難治,且具有很大的復發傾向,筆者2002年1月~2004年6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臨床的不同證候,分為4個類型,自擬中藥方劑,先后治療觀察168例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銀屑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002年1月~2004年6月在我門診就診且有完整記錄的銀屑病患者168例,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自擬中藥方劑,辨證分型進行治療。結果:168例患者中治愈112例,占66.7%;好轉51例,占30.4%;無效5例;總有效率97.0%。結論:用中醫藥治療銀屑病毒副作用小,復發率低,療效較滿意但仍待進一步提高。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68例患者,男97例,女71例,年齡最小5歲,最大79歲,20~40歲共122例,占72.6%;病程1年以內者38例,1~10年96例,11~20年25例,20年以上者9例;發病時間最短5天,最長42年。
1.2 皮損分布及形態 皮損泛發全身者共94例,發于頭部及軀干者25例,發于頭部及四肢者13例,發于軀干四肢者26例,發于下肢者10例;皮損呈點滴者72例,斑塊狀(包括貝殼狀、錢幣狀、地圖狀)者45例,混合狀(包括環狀、錢幣狀、點滴狀)者51例。
1.3 既往病史 全部患者中有149例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但效果不明顯,其中一部分患者是經長期治療而從未治愈者。
1.4 分型與治法 根據中醫辨證,分為血熱型、血燥型、血瘀型、血虛型。其臨床表現與治法如下。
1.4.1 血熱型 75例,其表現為發病急速,皮損焮紅,大都呈滴點狀,基底潮紅,新生皮疹不斷出現,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強行剝離后有明顯的篩狀出血點,擴大迅速,瘙癢較甚,往往夜間加劇。常伴有心煩易怒,目赤,口渴,脈弦滑或弦數,舌質紅或起芒刺,苔黃或黃膩。證屬內有蘊熱,郁于血分。治以清熱涼血、活血解毒。藥用:雙花30g,生地30g,土茯苓30g,生槐花20g,赤芍15g,白鮮皮20g,白茅根30g,紫草12g,黃芩12g,生石膏30g,大便干者加大黃,日1劑水煎服。
1.4.2 血燥型 58例,其表現纏綿難愈,皮損久不消退,散布于軀干四肢等處。多為混合狀、斑塊狀或環狀,顏色紅褐或淡紅,干燥易裂,上覆或薄或厚銀白色干燥鱗屑,不易脫落,新皮疹較少出現,伴瘙癢或癢不甚,咽干唇燥,煩熱,口干不多飲,大
便秘結,舌質紅、少津,苔薄少潤,脈弦細或沉緩。證屬血熱傷陰化燥。治以滋陰潤燥,清熱祛風。藥用:當歸12g,丹參30g,白芍12g,赤芍12g,何首烏15g,天冬10g,麥冬12g,生地30g,白鮮皮20g,秦艽10g,漏蘆15g,日1劑水煎服。
1.4.3 血瘀型 其表現病程較長,皮損較厚,大多融合成斑塊,有明顯的浸潤,色紫暗或暗紅,上覆較厚的干燥性鱗屑,不易脫落,新皮疹較少出現,時有瘙癢,口干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暗紅有瘀斑,苔薄白或黃,脈澀或細緩。證屬濕熱久羈,氣血失和,久病致瘀。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散結。藥用:三棱10g,文術10g,茜草10g,丹參15g,紅花10g,赤芍15g,土茯苓15g,白鮮皮15g,當歸12g,青皮6g,甘草10g,日1劑水煎服。
1.4.4 血虛型 21例,其表現病程遷延日久,皮損較薄,多為斑塊狀,皮損泛發周身,色淡紅或暗淡,上覆有干燥鱗屑,層層脫落,新皮疹較少出現,伴瘙癢較重,常伴有面色無華,體倦乏力,頭昏少眠,食欲不振,舌質紅,苔少或凈,脈沉細或弦細。證屬病程日久,氣血耗傷,血虛風盛。治以益氣養血,和營祛風。藥用:炙黃芪30g,蜂房10g,黨參20g,當歸15g,丹參15g,雞血藤30g,土茯苓20g,何首烏15g,熟地15g,防風8g,威靈仙10g,白鮮皮15g,日1劑水煎服。
1.5 評定標準 根據衛生部編制的“療效評定標準”分為3級,痊愈:皮損全部消退或僅留少量不明顯的點狀損害;好轉:皮損大部或部分消退;無效:皮損未控制或發展。
2 結果
2.1 療效結果 痊愈112例,占66.7%;好轉51例,占30.4%;無效5例,總有效率97.0%。
2.2 療程 本組112例治愈患者中,治愈時間最短20天,最長10個月,1~3個月治愈85例,平均治愈時間70天。一般發病短的患者接受治療后,往往收效迅速,病程較長或屬血燥、血瘀、血虛型的患者收效較慢,少數患者病程長達幾十年,但用藥后收效較快。
2.3 隨訪 在112例治愈患者中,經1~3年隨訪,復發患者16例,占14.3%,其中輕度復發率9.6%;在16例復發患者中,有明顯誘發因素的經過治療后有11例治愈,3例好轉。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5歲,2002年3月初診,患銀屑病15年。檢查:頭及四肢軀干出現大小不等的混合狀皮損,基底潮紅,稍有浸潤,舌質紅,苔薄白而干,脈弦滑而數。證屬內有蘊熱,郁于血分。治以清熱涼血,活血解毒。處方:雙花30g,土茯苓30g,生地30g,赤芍25g,生槐花30g,白鮮皮20g,紫草15g,甘草10g,黃芩12g,白花蛇舌草30g,菝葜30g,連服7劑,皮損顏色變淺,先后加減治療45天而愈,隨訪2年從未復發。
4 討論
筆者在3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觀察到銀屑病的臨床表現,舌脈不一,證候各異,有“火熱”、“風燥”之分,虛實有別,也常相兼為病,如火熱相煽,
風濕相兼,濕熱互結等。實際上并非“風燥”二字所能概括。
對于銀屑病發病初期,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引起的皮損,多呈泛發,皮損潮紅,擴大迅速,篩狀出血點明顯,治療用清熱涼血、解毒祛風之劑,往往收效較快,治療時間短。
筆者認為:“火熱”為本病之機理,而“風燥”乃是火熱傷津耗血之后果,故在治療中,對于靜止期的患者在治愈后鞏固治療、預防復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第2卷第2期;《辨證分型治療銀屑病168例療效觀察》;魏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