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相當于中醫學的“白”,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紅斑、鱗屑性
皮膚病,屬于“頑癬”范疇。銀屑病是一種常見并易復發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祖國醫學記載的“干癬”、“頑癬”、“松皮癬”、“白”、“白風”、“蛇風”、“白殼瘡”等病與該病有一定的相關性。與銀屑病相關的內容首見于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干癬,但有匡郭,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這是祖國醫學關于本病的最早記載。需要說明的是,書中著者將這類皮膚病界定為“癬”,應明確書中的“癬”與現代醫學的由真菌侵犯皮膚、毛發和指(趾)甲所引起的“癬”應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山海經?中山經》中可見到關于“癬”的較早記載:“(渠貉之山)其中多豪魚,狀如鮪,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癬”。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與多種因素有關,尤其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關系密切。本病是國內外皮膚領域重點研究防治的疾病之一。現將中醫藥治療本病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中醫病因病機
周歧鳴[1]認為頑固性銀屑病必有臟腑受損,血氣失和,營衛不暢,久病入絡等諸多病理因素,終致邪毒遏伏肌表,新血無以充養,瘀毒難以宣泄,藥力不達病所,致內外之邪留滯肌表,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論其病機乃久病入絡而致。
國維[2]認為本病發病多由內外合邪所致,血燥為本,瘀毒為標。因燥、寒為秋冬時令之邪,素體血燥之人外受時令邪氣,內外合邪,血燥化風,邪助風勢,使病情加重,而血瘀則貫穿銀屑病發病全過程。在銀屑病進行期,大部分患者表現為血燥化熱,熱毒熾盛證。熱毒熾盛,迫血妄行,血溢脈外而成瘀;在穩定期,患者病情大都頑固難愈,主要是由各種毒邪侵害人體,毒邪積聚皮膚腠理,而致氣血凝滯,營衛失和,經絡阻塞,毒邪久蘊,毒氣深沉,積久難化而成;在消退期,多數留有色素沉著,此為氣滯血瘀表現。
鐘以澤[3]認為,銀屑病多在正氣不足之時,由外邪侵襲引起,好發于春季風溫之邪盛行之際,多發于青壯年陽剛之軀,兩者相搏于體內,必然化熱生毒,熱入血分,迫血妄行,則皮損可見紅斑,熱盛生風,風盛則燥,或病情日久不愈,耗傷氣血,肌膚失養,則白屑層起。
郝平生[4]認為銀屑病按病情的發展,可分為進行期、穩定期和退行期三期。中醫辨證,強調以發展、動態的觀點去辨病。進行期,因濕熱毒邪入血,邪盛正未衰,正邪相爭于血分,而表現為血熱之象;穩定期,因邪氣漸化,營血漸耗,氣血循行受阻,而表現為血虛之象;退行期,因邪氣已衰,營血耗傷,陰血不足,運行不暢,而表現血虛、血瘀之象。
韓永群等[5]認為銀屑病系腎陰不足,脾氣虧虛,外邪熱毒侵襲人體所致。熱毒郁久不解,則易耗傷陰血,陰血不足,則血行不暢,瘀血內阻,致肌膚失養,形成以陰虛瘀熱為本,以燥、熱、瘀、毒為標的虛實夾雜之證。
陳貴華[6]認為銀屑病病因為稟賦不足,情志不暢,外邪入侵肌膚或過食葷腥辛辣、膏粱厚味,或肝腎不足、沖任失調等,導致臟腑內熱、熱伏營血、瘀血內生、邪與熱瘀蘊結而發病,熱、瘀、燥為其主要病機。
2 治療
2.1 辨證論治 根據名老中醫經驗總結,尋常型銀屑病一般分為四型,即血熱型、血虛型、血燥型、血瘀型;特殊型銀屑病中,膿皰型一般辨證為膿毒型,紅皮病型為毒熱型,關節型為寒濕型或
風濕痹阻型。
趙炳南老中醫[7]將銀屑病分為血熱型(進行期)和血燥型(靜止期),分別給予清熱涼血活血的白1號方(生槐花30g,紫草根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30g,丹參15g,雞血藤30g)和養血潤膚活血散風的白2號方(雞血藤30g,土茯苓30g,當歸15g,生地15g,威靈仙15g,山藥15g,露蜂房15g)加減治療。
朱仁康老中醫[8]在臨證中根據皮損特點及舌象脈癥,分為血熱風燥證和血虛風燥證,分別給以清熱涼血解毒的克銀1號(土茯苓30g,忍冬藤15g,草河車15g,白鮮皮15g,北豆根10g,板藍根15g,威靈仙10g,生甘草6g)和養血潤燥解毒的克銀2號方(生地30g,丹參15g,玄參15g,火麻仁10g,大青葉15g,山豆根10g,白鮮皮15g,草河車15g,連翹10g)。
孫步云老中醫[9]根據銀屑病冬病夏愈或冬重夏輕的特點,認為本病與先天腎精虧損,陰寒毒邪侵襲肌膚有密切關系。根據前人“氣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之說,選用民間驗方“天地蟲方”(白僵蠶15g,地蟲10g,烏梢蛇10g,雞血藤10g,枸杞子15g,凌霄花10g,細生地15g,狼毒1.5g,生烏梅20g,黃精15g)內服,外用“天地龍方”(守宮15g,地龍15g,黃升丹10g,輕粉5g,白及10g,蟾酥2g,冰片3g,雞蛋6~8只),取得良效。
陳凱等[10]將該病分三型論治,血熱型者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方用涼血活血湯加減(白茅根、紫草、生地黃、板藍根、生石膏、赤芍等)。血瘀型者治宜活血化瘀,行氣軟堅。方用活血散瘀湯加減(丹參、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枳殼、陳皮、黃芪等)。血燥型者治宜滋陰養血,活血潤燥。方用養血解毒湯加減(當歸、何首烏、黃精、丹參、雞血藤、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冬等)。而臨床上尚可常見到偏于滲出的尋常型銀屑病,分為濕盛型:可伴有胸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舌體胖,脈緩。治宜健脾除濕,清熱涼血。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白術、茵陳、枳殼、芡實、黃柏、豬苓、生薏米、車前草、陳皮、澤瀉等)。濕熱型:可伴口苦咽干,胸腹脹滿,食少納呆,便于溲赤,舌紅苔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苦參、澤瀉、生薏米、土茯苓、草河車、六一散、黃柏、蒼術等)。
張志禮[11]認為血熱證多見于進行期銀屑病患者,辨證:血分蘊熱,發于肌膚。治法: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方藥:涼血活血湯(白一號)加減。燥證多見于靜止期銀屑病。病情相對穩定,病程較長,舌質淡舌尖紅,苔少,脈緩或沉細。辨證:陰血不足,肌膚失養。治法:養血滋陰,潤膚解毒。方藥:養血解毒湯(白二號)加減。瘀證多見于靜止期銀屑病。患者年齡偏大,病史較長,辨證:氣血瘀滯,肌膚失養。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方藥:活血散瘀湯(白三號)加減。濕熱證多見于滲出型銀屑病,毒證多見于發病與患急性扁桃體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特別多見于兒童和青年。寒濕證多見于關節病性銀屑病。主要侵犯手足小關節,嚴重者膝、踝、脊椎等大關節亦可受累。伴有銀屑病皮損,甚至呈紅皮病表現。關節癥狀與皮膚表現常同時加重或減輕,指趾末端關節受累最為常見。辨證: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治法:溫經通絡,除濕解毒。藥物:秦艽、烏蛇、雞血藤、青風藤、海風藤、桂枝、羌活、獨活、木瓜、桑枝、草河車、土茯苓。毒證相當于膿皰性銀屑病。辨證:濕熱蘊結,兼感毒邪。治法:清熱涼血,解毒除濕。
盧曉[12]分四型治療銀屑病,血熱型以涼血解毒湯加減、血瘀型以桃紅四物湯加減、血虛型以八珍湯加減、血燥型以當歸飲子加減。對照組以青黛丸,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5.0%,對照組為76.4%。
王得軍[13]利用血府逐瘀湯為基本方辨證論治,血熱型:方選犀角地黃湯和上方;血燥型治宜活血養血,滋陰潤燥,血府逐瘀湯合一貫煎;血瘀型,治宜活血瘀,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病人15例,有效率達66.6%,取得滿意的療效。
鮑東海、梁紫巖[14]用中醫中藥治療73例銀屑病并進行療效觀察,分三型論治:(1)血熱型:丹參20g,生黃芪20g,黃芩15g,雞血藤15g,生槐花、紫草根、白茅根、生地、赤芍、白鮮皮、生甘草各10g。(2)血燥型:丹參20g,生黃芪20g,黃芩15g,雞血藤15g,生地、天冬、麥冬、土茯苓、露蜂房、生甘草各10g。(3)情志不舒、肝陽上亢型:丹參20g,黃芩15g,三棱、烏梅、柴胡、郁金、紅花、生甘草各10g,生牡蠣、珍珠母、磁石各30g。3個月為1個療程,平均治療1~2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達89.1%。
2.2 單方治療 鮑旭等[15]運用具有清熱毒、補陰血、通經絡、祛風邪功用的加味清解湯(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威靈仙、刺蒺藜各12g,地膚子、生熟二地、麥門冬、烏梢蛇各15g,當歸、紅花、赤芍、甘草各10g,生地、丹皮、防風、荊芥、牛蒡子、白鮮皮、土茯苓、雞血藤各25g)治療尋常型銀屑病100例,治療13個療程,治愈72例,達到較好療效。
徐榮華[16]認為本病治療初起當以祛風、潤燥,清熱解毒之法為先;至中后期應用攻補兼施,故應用荊防地蚤湯(荊芥、防風、生地黃、蚤休、白蘚皮、雞血藤)治療小兒銀屑病20例,總有效率達85%。
馬學偉等[17]觀察克銀Ⅰ號膠囊(紫草、水牛角粉、紅藤、蜈蚣、全蝎、赤芍藥、牡丹皮、當歸等)對進行期尋常型銀屑病患者臨床癥狀、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表皮長生因子(DGF)含量的影響,以及免疫球蛋白、淋巴細胞轉化率的變化,對照組采用復方青黛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結果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治療后治療組DGF含量下降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張鳳娥等[18]應用竹黃顆粒劑Ⅱ號(由柴胡、玄參、生地、郁金、三七、赤芍、水牛角、淡竹葉、龜膠、紅花、丹皮組成)內服治療尋常型銀屑病,觀察PASI積分,并對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檢測觀察療效,對照組口服青黛丸。結果竹黃顆粒劑Ⅱ號能明顯降低PASI積分和改善銀屑病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且優于復方青黛膠囊(P<0.01)。
2.3 中西醫療法 周利平等[19]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尋常性銀屑病,治療方法為:治療組:>16歲患者每日早晨口服迪銀片6片,<16歲者根據年齡口服2~4片,每日晚口服中藥煎劑1次;對照組1:每日早晚各口服迪銀片5片;對照組2:每日早晚口服中藥煎劑1次。療程共12周,結果治療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中西醫療法彌補了單服一種藥物時難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使2種藥物取長補短,明顯地提高了治療效果,為銀屑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沈鵬[20]采用中西醫結合分期治療。進行期以活血滋陰解毒中藥治療為主,基本方:生地30g,當歸20g,玄參10g,土茯苓30~60g,苦參10~20g,半支蓮30g,白英30g,兒童酌減,每日1劑,分2次服。靜止期和消退期以內服氨肽素片及復方丹參片為主,氨肽素片5片/次,3次/d,復方丹參片2片/次,3次/d,兒童酌減。連服2~3個月,臨床治愈后宜再服3~6個月。各期均可交替應用蒽林、去炎松尿素霜。結果臨床治愈率達60%,總有效率達93%。臨床治愈后繼續服藥3~6個月者,1年內復發率僅為16%。
馬今朝等[21]采用普魯卡因0.3g、維生素3g入生理鹽水300ml中靜滴,每天1次,同時口服腦益嗪、魚肝油、氨肽素等,每日外涂維甲酸霜2次。同時并按血熱型、血燥型及血瘀型分別給予克銀Ⅰ方、克銀Ⅱ方、肝活血方,治療30天,150例中基本痊愈53例,總有效率91.3%。
2.4 其他療法 王建湘等[22]用中藥藥浴療法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取得較好療效。將治療組112例根據中醫辨證分為血熱和血虛兩型,血熱型(相當于進展期):皮疹顏色鮮紅,逐漸增多,范圍不斷擴大,甚則紅斑相互融合成片,鱗屑增多,瘙癢明顯,伴口苦、口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為法,擬藥浴1號方藥浴:生大黃100g,黃柏100g,苦參100g,虎杖100g,野菊花60g,蛇床子60g,蒲公英60g,白芷60g,千里光60g,石菖蒲30g,紅花30g,薄荷30g,皮硝30g,枯礬30g。使用方法:將前12味藥物入蒸氣鍋中,加水180~200L,以蒸氣沖沸20min,濾渣后倒入浴缸中,再入皮硝、枯礬,溶化后待溫,做全身藥浴,每次20min,2次/d,連續4周為1個療程。血虛型(相當于靜止期或退行期):病情穩定,既無皮疹擴大,又無新發皮疹,或皮疹顏色淡紅,逐漸縮小變平,周圍出現淺色暈,或有色素沉著斑。可伴有頭暈、乏力,面色白,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治以養血祛風、解毒收斂為法,擬藥浴2號方藥浴:生地100g,全當歸100g,雞血藤100g,刺五加皮60g,地骨皮60g,七葉一枝花60g,徐長卿60g,刺蒺藜60g,杭白菊60g,威靈仙60g,楮桃葉60g,側柏葉60g、丹參60g,花椒30g。使用方法:將全部藥物入蒸氣鍋中,加水180~200L,以蒸氣沖沸20min,濾渣后倒入浴缸中,待溫后,做全身藥浴,每次20min,2次/d,連續4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56例,全部外涂0.1%蒽林軟膏,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4周為1個療程。治療組和對照組均觀察2個療程。結果顯示:治療組治愈34例,好轉56例,未愈22例,總有效率80.4%;對照組治愈12例,好轉23例,未愈21例,總有效率62.5%,兩組相比,P<0.05。
田元生等[23]認為銀屑病系內有血虛燥熱、外感風濕燥邪、經脈氣血不暢、肌膚氣血失養而發病,運用經絡聯合全息療法(穴位埋線、耳部割治壓穴、神闕敷藥)治療銀屑病,取得一定療效。這一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隨著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發展,有學者認為銀屑病是一種身心疾病,心理治療已成為銀屑病治療的一個重要方面。田氏等[24]以心理療法治療尋常型銀屑病,兩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試驗組加專門的心理治療,包括建立友好的醫患關系、教育患者與個別心理治療、集體治療及行為治療等手段,結果試驗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及復發率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提示心理咨詢是控制銀屑病的重要手段。
張氏[25]以圓利針刺督脈為主,取得較好療效。方法是取穴主取神道、靈臺;Ⅰ配取血海、三陰交、曲池、合谷。Ⅱ配局部病灶鱗屑厚成片者配合圍針療法。主穴用不銹鋼絲制成直徑1.0mm、長0.5cm之圓利針,針尖不宜太銳。針前穴位常規消毒。患者取端坐姿勢,兩前臂交叉放于胸前,頭低下,兩肩下垂,使背部皮膚拉緊。醫者左手指固定進針點,右手指持針,進時針尖向下呈30°,由神道穴快速進人皮下,針尖沿皮下平刺達靈臺穴,大約進針3.33cm時,患者有局部或雙臂沉、酸、麻、脹感為度,留針40min,留針期間針體不捻轉。配穴選用30號6.66cm毫針,配穴Ⅰ,取端坐位,穴位常規消毒,針刺手法平補、平瀉、得氣后留針20min;配穴Ⅱ,在癬塊四周大約2~3cm進針,針尖向癬區中心,呈15°斜刺,視病灶大小取4~8針,用瀉法,留針30~40min。通過臨床觀察總有效率為95%。其中痊愈60%,好轉20%,有效15%,無效5%。
李氏等[26]用克銀膏治療尋常型銀屑病258例,取得了一定療效;王氏[27]用紫色膏封包治療尋常型銀屑病,采用自體對照的方法觀察紫色膏封包療效。經統計學處理,表明紫色膏封包治療銀屑病,軟化皮損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用藥治療。閔氏等[28]用中藥汽療治療尋常型銀屑病71例,方劑用“艾柏熏劑”,中藥汽療治療尋常型銀屑病有效率為56.34%。具有消除紅斑浸潤、祛屑止癢的功效,無明顯副作用。姜氏等[29]用硫化氫礦水加甘草全身浴治療銀屑病,王氏等[30]用復方牛蒡子油外擦治療尋常型銀屑病,褚氏[31]用井穴刺血加灸療治療銀屑病30例,劉氏[32]等耳背割治合針刺治療銀屑病,姜氏[33]等用復方丹參靜滴加曲池穴封閉治療銀屑病,欒氏[34]以中藥合針罐治療銀屑病,王氏等[35]電針刺絡拔罐并穴位埋線治療牛皮癬296例等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3 實驗研究
劉曉明等[36]對銀屑病患者分別用綜合治療(對照組)和在此基礎上加用黃芪注射液,對比觀察臨床療效;同時研究黃芪煎劑和黃芪注射液對小鼠陰道上皮細胞增殖、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表達、鼠尾鱗片表皮分化內皮素-1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組皮疹開始消退時間明顯提前,停藥后10例皮疹全部消退;對照組停止治療后僅2例皮疹全部消退。實驗顯示,黃芪煎劑、黃芪注射液和甲氨蝶呤均顯著抑制小鼠陰道上皮細胞有絲分裂和PCNA的表達,與生理鹽水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黃芪注射液此作用比黃芪煎劑更明顯,但均較甲氨蝶呤弱;黃芪注射液和甲氨蝶呤均可促進鼠尾鱗片表皮顆粒層的形成,但黃芪煎劑無此作用;黃芪煎劑、黃芪注射液和甲氨蝶呤均顯著降低小鼠血漿內皮素-1水平,其中以黃芪注射液作用最強。
雷永生等[37]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療尋常型銀屑病70例,有效率為91%,并檢測了30例治療前后的血液黏度、血漿黏度、血小板黏附率及體外血小板形成試驗,結果顯示銀屑病患者的血液黏度、血漿黏度、血小板黏附率治療前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治療后均明顯下降,提示川芎嗪注射液能明顯降低銀屑病血液高黏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宋茹等[38]采用小鼠陰道上皮細胞有絲分裂模型及小鼠尾部鱗片表皮模型,以甲氨蝶呤為陽性對照,觀察復方苦參注射液抑制細胞有絲分裂和促進顆粒層形成的作用。結果顯示,復方苦參注射液能抑制小鼠陰道上皮細胞有絲分裂,促進小鼠尾部鱗片表皮的顆粒層形成,且強于甲氨蝶呤,因此認為,其治療銀屑病的機理可能與抑制表皮細胞增殖過快和促進表皮形成顆粒層有關。
宋茹等[38]采用鼠尾鱗片表皮-陰道實驗模型,研究不同濃度的莪術油霜劑外用對表角化、細胞有絲分裂及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濃度的莪術油霜劑對小鼠陰道上皮細胞有絲分裂與陰性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與陰性對照組相比不同濃度的莪術油霜顯著抑制小鼠陰道上皮PCNA的表達;不同濃度的莪術油霜對鼠尾鱗片表皮顆粒層的形成與陰性對照組相比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上述各項作用中,各濃度莪術油霜呈量-效關系,而陽性對照組0.02%丙酸氯倍他索的上述各項作用均明顯優于各濃度的莪術油霜。因此認為,莪術油霜為中等療效的治療銀屑病的外用藥物,其作用機制可能為抑制角質形成細胞增殖、促進角質形成細胞正常分化。
王雅娟等[39]應用紫草活血湯治療92例尋常型銀屑病,觀察治療前后皮損面積、紅斑丘疹、鱗屑、瘙癢、PASI積分及血液流變學的變化。結果臨床治療有效率97.5%。銀屑病各主證積分、PASI積分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1)。高切血液黏度、低切血液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沉、紅細胞聚集指數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在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下降(P<0.05)。因此認為,紫草活血湯能降低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血液黏度,治療尋常型銀屑病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4 總結與展望
銀屑病皮膚損害的表皮細胞過度增生十分突出,組織病理學改變有棘層肥厚、層狀角化過度和角化不全。目前治療銀屑病的諸多藥物中,西藥仍然占有主要地位,近年來治療銀屑病的西藥主要包括活性維生素骨化三醇和鈣泊三醇,魚油、辣椒辣素、維甲酸、環孢素A、抗生素等,它們的療效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但是越來越多的臨床試驗和研究表明西藥在治療銀屑病同時產生了諸多毒副作用。
由于銀屑病的病因具體不明確,這使得該病的治療不可能單純用一種或兩種方法就能解決。中醫藥治療銀屑病方法眾多,方藥豐富,給藥途徑靈活多樣,療效較好且毒副作用小,顯示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特色和優勢。
從目前臨床及實驗研究看,治法多種多樣,中醫療法沒有相對穩定的治療標準,故研究設計的嚴密性有待進一步加強。今后應從綜合療法著手才可能更好提高療效。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10月2卷5期;《中醫藥治療銀屑病的研究近況》;王蕾,廖列輝,鄧家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