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于2003年4月~2005年5月應用
維胺酯膠囊(商品名:三蕊膠囊,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聯合2%
酮康唑洗劑(商品名:
采樂洗劑,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治療
脂溢性皮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皮膚科門診,符合脂溢性皮炎診斷標準
1。觀察病例舳例,男44例,女36例,年齡19— 62歲,平均(33.6±11.2)歲。病程2個月~30年,平均2.35年。
高血脂,肝腎功能異常等內臟系統疾患除外,近1個月內未使用過維A酸類藥物,糖皮質激素,抗真菌藥及免疫抑制劑,妊娠哺乳期婦女及近2年內準備生育者除外。
1.2 分組方法 80例病人根據就診時間單雙日,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2例,對照組38例。根據4級評分法,對患者紅斑,鱗屑,瘙癢,皮脂溢,
脫發等癥狀進行評分(評分標準: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并記錄總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癥狀評分上,經統計學處理均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維胺酯膠囊50mg tid共4周,同時用2%酮康唑洗劑洗患處2次/周,共4周。對照組僅用2%酮康唑洗劑洗患處。每2周隨訪1次。記錄所有病例療前第0周,治療第4周時按4級評分法對各項癥狀進行評分并記錄。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 例數 痊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顯效率 |
治療組 42 15(35.7) 18(42.9) 8(19.1) 1(2.4) 33(78.6)
對照組 38 6(15.8) 14(36.8) 15(39.5) 3(7.9) 20(52.6) |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后比較(χ±s)
治療組(n=42) 對照組(n=38)
癥狀 0 4周 0 4周
紅斑 2.49±0.63 1.12±0.47 2.23±0.68 1.45±0.53
鱗屑 2.41±0.61 0.88±0.64 2.45±0.66 1.38±0.61
皮脂溢 2.12±0.06 0.67±0.44 2.26±0.59 1.03±0.49
瘙癢 2.19±0.73 0.93±0.51 2.15±0.67 1.03±0.62
脫發 2.05±0.59 1.21±0.31 2.10±0.63 1.65±0.54
1.4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程度計算療效指數。判斷臨床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總評分一治療后總評分)/治療前總評分×100%。治愈:療效指數為75% ~100%。顯效:療效指數為50% ~74% ,有效:療效指數為20% ~49%,無效:療效指數<20%。總顯效率= 痊愈率+顯效率。
1.5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結果見表1。兩組痊愈率比較χ2=4.09,P<0.o5,兩組顯效率比較χ2= 6.00,P<0.o5,,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 比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相比各項指標積分均下降,經t檢驗,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紅斑、鱗屑、皮脂溢、脫發癥狀積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瘙癢癥狀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6例出現皮膚干燥脫屑、瘙癢,1例出現頭暈惡心,均能耐受不影響治療,停藥后癥狀消失。
3 討論
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所引起的皮膚繼發性炎癥。推測由于皮脂分泌過多和化學成分的改變,使原存在于皮膚的正常菌群如卵形馬拉色菌等大量繁殖所致。另外,皮脂可使存在皮膚上的非致病微生物和
痤瘡丙酸桿菌作用,分解為游離脂肪酸,刺激皮膚引起炎癥。臨床治療局部以去脂殺菌,消炎、止癢的原則,內服維生素B和抗生素以及抗真菌藥等藥物
1。維胺酯膠囊是維A酸類藥物,在表皮增生分化及皮膚免疫過程中發生的重要作用。本組42例患者服用維胺酯膠囊痊愈率35.7%,總顯效率78.6%,療效明顯優于單純用2%酮康唑洗劑患者,與國內報道類似
2,對脂溢性皮炎的各種癥狀都有明顯改善,積分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在脂溢性皮炎的治療上主要作用可能是,維胺酯抑制皮脂腺細胞增生和脂質合成,控制它們的分化和抗原表達,并通過降低皮脂分泌而間接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繁殖,使過度增生表皮正常化;減少淋巴細胞在血管周圍浸潤和擴張的血管降低中性粒細胞的趨化作用,減輕炎癥
3、4。主要不良反應為皮膚黏膜干燥脫屑,但不影響治療,停藥后消失。維胺酯膠囊治療脂溢性皮炎療效良好,不良反應較少,值得臨床參考應用。
[參考文獻]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4—935.
2儲偉芳,黃懿.維胺酯膠囊治療脂溢性皮炎.中華皮膚科雜志2002;35(6):490.
3 Didierjean L,Tran C,Sorg,et a1.BMogi—cal activities of topical retinal dehyde.Der—matology 1999;199(suppl,1):14—19.
4 Roos TC,Jugert FK,Merk HF,et a1.Reti—naoid metabolism in the skin.Pharmacol Rev1998;50(2):31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