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其特征為面部發生淡褐色至深褐
色斑,往往對稱,俗稱“肝斑”、“妊娠斑”,與祖國醫學文獻記載的“面塵”、“黧黑斑”、“黧黑墨黯”相類似。此證多因腎氣不足,肝郁氣結,或氣滯血瘀致使顏面氣血失和而發病。目前認為多種原因可致黃褐斑,如日光、口服
避孕藥、化妝品、妊娠、內分泌、種族、遺傳等。患者雖無自覺癥狀,但對面部容貌影響頗大而令人不快。筆者自1995年6月~2005年6月臨床應用中藥辨證內服及外敷自擬“消斑散”治療此病共152例,療效滿意,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46例患者均來自門診,臨床上有典型的體征,治療前除自用化妝品外,未做其他特殊治療。246例黃褐斑患者隨機分為內外兼治組(治療組)和內服中藥組(對照組)。其中治療組152例黃褐斑病人中,男14例,女138例,最大年齡48歲,最小年齡19歲;病程最長12年,最短3周,平均病程2年。辨證分型:血瘀或肝郁者為多97例,肝
腎陰虛32例,脾虛者13例,肝膽濕熱者6例,無全身癥狀、無法分型者4例。按西醫分型:中央型110例,面顴型38例,下頜型4例。對照組94例患者中,男8例,女86例,最大年齡44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病程25個月。辨證分型:血瘀或肝郁者61例,肝腎陰虛者19例,脾虛者9例,肝膽濕熱者5例。按西醫分型:中央型71例,面顴型21例,下頜型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分型及病情程度上差異均無顯著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內服以辨證施治為主,自擬“消斑湯”基本組成方:香附30g,玫瑰花10g,玉竹1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珍珠母30g,絲瓜絡12g,丹參12g,紅花10g,柴胡20g,當歸10g,赤芍12g,茯苓12g,防風10g,浮萍6g,煎湯內服,1日1劑,分2~3次服用。血瘀肝滯型加桃仁10g;其斑色深病史較長者加三棱10g,莪術10g;屬肝腎陰虛者加量女貞子30g,旱蓮草30g;其脾虛者加黃芪15g,白術15g;肝膽濕熱者去女貞子、旱蓮草加膽草15g,石決明30g。
治療組內服同時配用“消斑散”,藥物組成為密陀僧6g,白芷10g,白附子10g,白僵蠶10g,白扁豆15g,白及10g,白蘞10g,細辛6g,冰片1g,上藥共研細末(其中研冰片先用95%酒精化開,待酒精揮發后,即成冰片末)用少許蛋清及蜂蜜調勻外敷,每晚1次,一至數小時不等。兩組均以20天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面部色素斑消退或基本消退,外觀皮膚正常;顯效:面部色素斑大部分消退,仔細觀察面部皮膚方能看清遺留斑色;有效:皮膚色素斑部分消退,其色由深變淺;無效:顏面部色素斑無明顯變化。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色斑開始消退,變淺起效時間10~15天,平均10天,痊愈顯效平均28天;對照組開始消退變淺起效時間20~25天,平均21天,痊愈顯效平均52天。兩組治療結果有明顯差異,經χ2檢驗P<0.05,詳見表1。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結果比較注:顯效率為痊愈+顯效/總例數
3 討論
黃褐斑與其他色素性
皮膚病一樣,誘因廣,病程長,影響治療因素多。治療首先協助患者增強治病信心,保持良好心態,適當加強體質鍛煉,慎飲食、
戒煙酒。日光是重要發病因素之一,幾乎所有患者日光照射均易引起色素沉著,應用避光劑可使病情減輕。
中醫中藥內服外敷方便易行,療效顯著,值得同仁借鑒。方中以理氣行郁為主,重用香附可通利三焦,解六郁;輔以玫瑰花、玉竹理氣同時養顏美白;女貞子、旱蓮草滋腎養肝,從本論治;絲瓜絡、珍珠母解肝經郁熱;丹參、紅花協助主藥行瘀活血;防風、浮萍祛風行表;合當歸、柴胡、赤芍、茯苓之“逍遙”之力,共達行氣郁、益肝腎、調血脈之效。更配以自制“消斑散”活血通絡調營衛、芳香開竅理氣血、養顏美白祛黧黑,內外兼治還患者嬌艷靚麗的原貌。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6年3月2卷3期;《中醫中藥治療黃褐斑246例臨床觀察》;王衛,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