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老年癡呆是一組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能損害為主。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彌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神經元大量減少,并可見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結)等病變,膽堿乙酰化酶及乙酰膽堿含量顯著減少。最近美研究稱中年時有憂郁癥,老年容易患癡呆癥。
阿爾茨海默病主要表現為腦細胞的廣泛死亡,特別是基底節區的腦細胞。目前公認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兩種:1、由于淀粉樣前蛋白的異常導致蛋白成分漏出細胞膜,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基因位于21號染色體。2、與載脂蛋白E(APO-E4)的基因有關,APO-E4的增多能對抗APO-E2或APO-E3的功能。APO-E4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降低,導致神經元纖維纏結和細胞死亡。APO-基因純合子比雜合子患病幾率高。
據美國《星島日報》報道,美國最新公布的一個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年或老年時患上憂郁癥的人,其后發展為癡呆癥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加州研究院進行的這項研究顯示,在生命較后階段患上憂郁癥的人,發展為癡呆的可能性比沒有憂郁癥狀的人高70%。研究報告指出,憂郁癥通常發生在有認知能力受損及癡呆的人身上。雖然部分研究發現,憂郁與癡呆同時發生,或在老年時發生,但部分研究和多個分析發現,患上憂郁癥后隨之而來的是癡呆,憂郁發展為認知能力受損及癡呆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一倍。
癡呆癥的最常見形式就是阿茲海默癥。阿茲海默癥協會報告,在美國有540萬患有這種疾病,相當于美國人口的1/8。它是美國的第六大主要死因,是頭10種死因中唯一一種不可預防、治療及減慢發展速度的疾病。
研究人員跟擪了13535名年齡在40至55歲的成年人長達50年。在1964至1973年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了參與者的行為、醫療歷史和他們基本數據的詳細紀錄,并確定哪些人患有憂郁癥。
研究人員然后在1994至2000年期間跟蹤檢查這些人的情況,接著在2003至2009年再次進行檢查。那時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81歲。研究發現,參與者中,有14.1%的人在中年時期出現憂郁癥狀,到年老時出現這種癥狀的占9.2%,在這兩個年齡階段均出現憂郁癥狀的比例為4.2%。在其后跟進的6年期間,在中年出現憂郁癥狀的人中,患上癡呆癥的機會增加約20%,而那些在晚年才患上憂郁癥的人,患上癡呆癥的機會為70%,而在這兩個階段均顯示出憂郁癥狀的人中,患上癡呆癥的可能性為80%。
研究發現,在中年或老年出現憂郁癥狀的人中,患上阿茲海默癥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患上癡呆癥的風險為一般人的3倍。但研究顯示,抵抗性訓練可能有助老人避免出現癡呆。甚至80歲高齡的老人,每天鍛煉也可以起到預防作用。而中年時期對憂郁癥的足夠治療,可能有助減少發展為癡呆癥的風險。(來源: 中國新聞網2012年05月10日 16:51:16)
憂郁癥也與人的性格有密切聯系,此病人的性格特征一般為內向、孤僻,多愁善感和依賴性強等。憂郁癥患者可以透過藥物治療獲得控制和緩解。目前來說主要包括西藥和中藥兩種。治療憂郁癥以西藥加中藥一起治療憂郁癥的療效最為顯著。
老年癡呆的病因機制尚不明確,治療藥物主要有
思博海、
阿瑞斯、康惱靈、
易倍申等。具體治療用藥可咨詢
百濟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