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汽車、鉛冶煉工業等快速發展.使得鉛在人們生活和工作環境中普遍存在,環境中的鉛污染日趨嚴重,兒童發生鉛中毒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日益突出。研制驅鉛效果好、毒性低、使用方便、兒童易于接受的藥物,已迫在眉睫。為了觀察智杞顆粒對兒童鉛中毒的驅鉛效果,本實驗進行了對比分析。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本公司子弟學校1~2年級學生共636名,進行血鉛測定,其中血鉛≥100μg/L的學生共102名,占抽樣人數的16.03%,隨機分為A、B兩組,A組64名服用智杞顆粒,B組38名服用杞菊地黃丸。
1.2 方法
A組服用智杞顆粒(湖北匯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B20050026),每次1包(2g),1日2次,邊續服用1個月。
B組服用杞菊地黃丸(濃縮丸,河南省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41021905),每次5粒,1日2次,連服1個月。
以上兩組連續服用藥物1個月后.抽取靜脈血作血鉛測定。
1.3 血鉛測定
抽取靜脈血1m1,采用山東電訊七廠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MP一2型溶出分析儀,用衛生部標準方法檢測血鉛(WS/T21—1996),所用試劑為MP-2型溶出分析儀試劑盒[國家注冊試劑盒證號:魯食藥監械(準)字2004第2400068號]。
1.4 診斷標準
根據衛生部《兒童高血鉛癥和鉛中毒分級和處理原則(試行)》標準,兒童血鉛含量100~199μg/L為高血鉛癥,200~249μg/L為輕度鉛中毒,250~449μg/L為中度鉛中毒,450μg/L以上為重度鉛中毒。
1.5統計分析
采用spss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A組服用前后血鉛水平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 01);B組服用前后血鉛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 05)
我國兒童的鉛中毒現狀比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還要嚴重,城市兒童血鉛水平和鉛中毒流行率都已明顯超過了美國兒童。大多數學者認為,兒童鉛中毒的重要來源是生活、學習環境中鉛的存在,包括工業環境污染、學習工具和玩具中含有鉛,家具和居室中含鉛涂料的使用等都是兒童鉛中毒的主要來源。
鉛是兒童很敏感的毒物,鉛中毒兒童能影響其生長發育障礙,體格生長緩慢,智力發育低下,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某些自身免疫性或感染性疾病。
鉛毒對人類的危害眾所周知,鉛對兒童危害的防治日益受到關注與重視。從實驗的檢測結果分析,智杞顆粒用于兒童鉛中毒驅鉛效果明顯,經分析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5)。
智杞顆粒的主要成分有枸杞子、益智、牡蠣(煅)、牛磺酸等,前三種成分均含有鋅、鐵、錳、鎂、鈣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C、維生素E資料表明,血鈣和血鋅、血銅之間有明顯的交互作用,體內的血鈣對血鉛的影響有賴于血銅和血鋅的含量;血鐵和血錳含量與血鈣呈正相關,與血鉛水平呈負相關,血鐵和血鈣的部份作用又被它們的交互作用所減弱,牛磺酸能有效減少血鐵與血錳之間的交互作用,比較適合人體的吸收特點,使排鉛作用發揮到最佳。
牛磺酸含有硫氨基酸,適量攝人硫氨基酸,可以增加各胱甘肽的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加鉛的排泄.使鉛所致血液學失調逆轉,拮抗鉛致貧血,降低血鉛水平。
近年來,不少學者認為,缺鈣能增加腸道鉛的吸收,鈣通過與鉛競爭腸遭結合蛋白上的共同結合位點而抑制鈣的吸收。因此,通過補鈣可以減少鉛與腸道結合蛋白的結合,達到預防和治療鉛中毒的目的。智杞顆粒能間接補鈣(成分有煅牡蠣),鈣的補給能競爭性的拮抗鉛的吸收,從而降低兒童血鉛含量,達到排鉛的目的。
智杞顆粒從藥物成分來看,主要是中藥成分,臨床觀察上未見有毒副作用,驅鉛效果明顯,服用方便,口感性好,使用安全、簡便,減少患兒多次到醫院靜脈滴注帶來的麻煩;智杞顆粒中含有鐵、鈣、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對糾正缺鐵性貧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驅鉛治療過程中,不需要再補充其它多種微量元素,是很適合鉛中毒兒童驅鉛治療的一種有效
和安全的藥物。其他的驅鉛藥物,是化學合成的,有一定毒副反應,在驅鉛治療過程中,不僅絡合了體內的鉛離子.而且也絡合了其他多種微量元素,排出體外,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還應及時補充其它多種微量元素,來維持兒童生理平衡和生長發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秦根林,我國兒童鉛中毒現狀及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0,2I(3):214—215
[2] 梁惠宇,黃榮崢,姜岳明,鉛對兒童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1997,14(4),22-24 [3] 鐘秀榮,高永成,益智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1997.14(4):22—24
[4] 陳元耀,枸杞子的藥物化學和藥理研究近況[J]廣西中醫藥。1994,17(4):45—46
[s] 譚桂利,李瑞聲,牡蠣的化學成分和藥用價值[J],中固海洋藥物,1993,t2(4):26—3 L
[6] 厲有名,姜玲玲,鉛中毒病理生理機制的若干研究進晨 [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1,8(9): 8一11
[7] 劉永泉,樊晶光.常元勛,驅鉛治療輔助藥物的研究進展[j],圓外醫學衛生學分冊,1997,24(1):lO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