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的 尋找小兒腦癱綜合治療的方法。方法 對本院住院腦癱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治療總有效率92.5%,其中顯效61.8%。結論 對小兒腦癱施行藥物治療與康復訓練相結合,能大大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小兒腦癱(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由Willam John Little于1862年首次報道,故又稱為Little病。腦性癱瘓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結束發育之前的非進行性腦損傷,3歲前表現出持續性、實質性的運動異常。我國在2006年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座談會制定的標準[1],小兒腦癱的主要臨床癥狀是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和發育落后、姿勢異常、肌力和肌張力異常、反射異常,早期癥狀主要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后和神經系統發育異常的癥狀及體征。腦癱患兒常伴有
癲癇、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視聽力障礙、行為異常、小頭畸形、腦積水、脊柱側彎、牙齒發育畸形、斜視、失用癥、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心理情緒等問題,消化困難(咀嚼吞咽困難)、各類感染(呼吸道和
泌尿系統感染),呼吸困難和矯形外科問題等[2]。腦癱產生的病因較多,后果亦多種多樣。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了175例腦癱患兒,經過數個療程的綜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75例腦癱患兒均為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住院患兒,全部是結合臨床進行CT和(或)MRI及EEG檢查,排除腦的進行性病變(如
腫瘤等),以及遺傳代謝性疾病。其中男107例,女68例,年齡1個月~11歲,平均11個月,分型標準參照2004年全國小兒神經學組主辦的全國小兒腦癱專題學術研討會分型,其中痙攣型82例,不隨意運動型38例,遲緩型55例。
1.2 方法
1.2.1 藥物療法 靜滴營養腦細胞藥物及擴張血管藥物:
神經節苷脂、丹參(有過敏和/或腹瀉者可用胞二磷膽堿),有癲癇者可口服抗癲癇藥物。
1.2.2 運動療法 綜合運用Bobath、Vojta法。神經發育學療法強調嬰幼兒腦組織正在發育階段,其可塑性和順應性最強,是學習運動模式等最具有潛力的時期,具備早期治療的最佳條件。雖然存在腦損傷,但仍可通過一定的方法使患兒學習正常的運動模式,通過各種治療手技和方法促進未成熟性向著成熟性發展,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的固定和發展,促進正常姿勢和運動模式的建立和發展達到治療和康復的目的。Bobath治療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發射性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促進正確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其方法以手技中的關鍵點控制為主,促進手技、刺激本體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手技(以叩擊手技為主)等為重點,根據腦癱患兒的不同類型和臨床表現,采用不同手技。每天1次,每次20~45 min。Vojta療法是通過多次刺激誘發帶,出現反射性運動模式,最終達到反射運動變為主動運動。治療師用手指按壓腦癱患兒身體某特定部位(稱誘發帶),使患兒產生反射性翻身和匍匐爬行兩種動作模式。
1.2.3 物理療法 通過神經肌肉治療儀、肌痙攣治療儀、經絡導平治療儀、經皮神經刺激儀、肌興奮治療儀治療各種腦癱。
1.2.4 汽療(熏蒸治療) 采用活血通絡、止痛、舒筋活絡的藥物為主的中藥(丹參、牛膝、桂枝、白芍、蒼術、威靈仙、葛根)形成熱氣,更易被組織吸收,長時間使用可起到松弛肌肉、解除痙攣的作用。一般每天1次,每次30 min,切記治療一定要有人監管,出現氣促、胸悶時立即停止。
1.2.5 引導式教育 大多數的腦癱兒童都存在智力障礙,Pet教授認為,腦癱兒童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困難,學習困難使腦癱兒童不能發展適應或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腦癱兒童的康復需要多方面和復雜的經驗,引導式教育就是根據學習的復雜性原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將各方面的功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復雜、有序的整體。通過引導式教育使腦癱患兒在體能語言、智力及社會交往各個方面得到同步發展。語言訓練:在患兒肢體康復訓練的同時,要早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可同時按摩兩側頰部)。腦癱患兒的語言康復是復雜的,需要多方面的經驗,要以語言學習的復雜性為原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將語言發展的各方面功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復雜有序的學習整體。
1.2.6 矯形器的應用 利用矯形器糾正腦癱兒童的異常姿勢,促進站立、步行等運動功能,而功能的獲得將使運動受限的患兒得到鼓勵,可促進腦癱兒童性格的發育,也可促進運動發育、變形攣縮的預防及矯正、增加穩定性、通過抑制不隨意運動對運動模式進行控制,代償喪失的功能、抑制肌肉痙攣。
1.2.7 中醫針灸 運用針刺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氣血、調和陰陽、康復身心疾病。
2 結果
小兒腦癱的康復評定一般包括運動評價中的:(1)粗大運動評價;(2)神經反射評價;(3)肌力評價;(4)肌張力評價;(5)異常姿勢與運動模式評價;(6)聯合反應降低;(7)關節可動度改善;(8)運動協調功能評價。凡達6項指標為顯效,達2項為有效,達1項為無效。按上述標準經過4個療程后,隨訪本組175例腦癱患兒,總有效率為92.5%,其中顯效61.8%。3 討論小兒腦癱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產傷、窒息、膽紅素腦病及孕早期的病毒感染、早產兒、低體重兒等有關。腦癱存在不同程度的腦細胞損傷、腦發育不全等,常規予營養腦細胞,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可使受損腦細胞功能的部分恢復和促進腦細胞的生長,但腦癱所致的肢體的殘疾,療效仍不滿意,現配合康復運動,可以有效地改善腦癱患兒的肌張力和異常姿勢,促進中樞性的運動發育。腦癱康復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腦癱患兒回歸社會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 唐久來.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4.
2 林慶,李松.小兒腦性癱瘓.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