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是引起帕金森綜合征較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可阻斷突觸后多巴胺受體或導致多巴胺耗竭的藥物均可誘發帕金森綜合征
近幾年來,由于新藥的開發與應用增多,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統計,藥物性
帕金森綜合征占
帕金森綜合征13%。
引起藥物性
帕金森綜合征的藥物
最常見的是
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抗精神病藥、止吐藥);其次是耗竭多巴胺的藥物,如抗
高血壓藥(利血平、降壓靈)、哌嗪類鈣拮抗劑 (氟桂利嗪、桂利嗪)、抗抑郁藥(三環類和四環類抗抑郁藥)、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等。
抗精神病藥物吩噻嗪類藥物,其結構含哌嗪基(奮乃靜、氟奮乃靜) 和含氟元素(三氟丙嗪、三氟拉嗪),易引起帕金森綜合征,約占用藥人數的60%;含硫元素(氯丙嗪、甲硫達嗪)、短期小劑量誘發錐體外系反應的作用相對較弱,但長期大劑量應用,有30%的患者出現震顫、運動障礙、靜坐不能、流涎等反應。
噻噸類藥物,其基本結構與吩噻嗪類藥相似,吩噻嗪類藥第10位氮原子被碳原子取代,其中三氟噻噸誘發帕金森綜合征較多見,氯普噻噸較少見!
丁酰苯類藥物,含氟及含哌嗪基的氟哌啶醇、三氟哌多較易引起帕金森綜合征,但較吩噻嗪類藥物輕!
苯甲酰胺衍生物,該類藥物臨床應用較廣泛,因此引起帕金森綜合征也較多,其中舒必利、硫必利作為治療老年性精神障礙(抑郁和行為異常)常用藥,若長期應用或用量過大均易誘發帕金森綜合征!
止吐藥甲氧氯普胺、西咪替丁、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具有中樞作用,阻斷延腦催吐化學感受區的多巴胺受體而具有鎮吐作用,長期應用易誘發帕金森綜合征。
抗高血壓藥利血平是從印度蘿芙木提取的生物堿,降壓靈是中國蘿芙木所含的生物總堿,降壓作用較利血平弱,兩者的結構相似,其藥理作用使交感神經末梢囊泡內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耗竭,因此長期應用易誘發
帕金森綜合征和
抑郁癥!
哌嗪類鈣拮抗劑氟桂利嗪(西比靈)、桂利嗪可阻斷Ca2+內流,降低細胞內Ca2+濃度,對血管平滑肌有擴張作用,主治腦血栓形成、腦梗死和腦動脈硬化,同時對內源性多巴胺具有阻滯作用,在用藥數周或數月后可出現帕金森綜合征。1987年日本首次報道西比靈引起帕金森綜合征的發生率為20%,有卒中史者為50%!
抗抑郁藥三環類或四環類抗抑郁藥除作用于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5-HT)系統外,同時作用于多巴胺系統,因此易誘發帕金森綜合征,其中異戊噻平的代謝產物7-羥異戊噻平和8-羥異戊噻平對多巴胺受體的阻滯作用較明顯,類似氟哌啶醇。
抗心律失常藥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可引起靜止性震顫和肌肉強直,這類藥物與損害大腦基底部位有關。安搏律定也可引起帕金森綜合征,大劑量或長期應用更易誘發。
其它二性霉素B、氟尿嘧啶靜注后,少數患者出現帕金森綜合征。哌替啶類似物四氫吡啶(MPTP)也可引起可逆性帕金森綜合征,MPTP本身無此作用,但在體內被單胺氧化酶-B(MAO-B)氧化為具有毒性的吡啶衍生物,損傷黑質。此外,碳酸鋰、苯妥英鈉也偶可引起帕金森綜合征;多藥聯用如舒必利與氟桂利嗪合用更易誘發!
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的特點
藥物性帕金森綜合征在癥狀方面與帕金森病相似,但前者是由于長期應用上述藥物的結果,癥狀多在用藥后4 ~6個月出現,但也有短至數天、長達一年的患者,個體差異較大。癥狀隨藥物加減而波動,停藥后好轉,繼續用藥加重。一旦出現癥狀,與帕金森病比較,病情發展較快,并逐漸加重,以肌肉強直、運動徐緩明顯,靜止性震顫較少,但抗抑郁藥和抗心律失常藥引起的病例多為靜止性震顫。癥狀多表現為雙側,但個別病例為單側。抗帕金森綜合征藥物治療不明顯。
藥物性
帕金森綜合征的治療 因與誘發藥物劑量有關,確診后應立即停藥,部分患者需停藥后方明確診斷。一般情況下,停藥3~10周,癥狀緩解,半年內恢復,部分患者出現后遺癥(以肌張力高最為常見)。少數恢復較慢的病例,可使用抗
帕金森綜合征藥物,但應盡量避免使用左旋多巴,因左旋多巴本身無藥理活性,需通過血-腦脊液屏障進入中樞,經多巴脫羧酶轉化為多巴胺而發揮作用,患藥物性
帕金森綜合征時,多巴脫羧酶被抑制,從而使左旋多巴不能轉化為多巴胺。治療應以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為首選(如溴隱亭,
美金剛等),對某些心率過速的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有明顯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