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對
男性不育治療中,應用中醫藥治療精子數稀少,精液不液化,免疫性不育癥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精子數稀少致不育
此為男性不育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正常生育力男性的精子數量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其正常最低值為20×106/ml。祖國醫學認為精子數稀少責其成因,主要在于腎氣不足,氣血兩虧。常見癥狀有精神疲乏,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等。可伴有
陽痿早瀉、
遺精等。少數患者可無臨床癥狀,舌苔脈象亦無改變。
治宜,益腎填精為主,補氣養血為輔。擬補腎生精湯(自擬)。方劑組成:枸杞子15g,菟絲子15g,五味子10g,覆盆子10g,車前子10g,當歸12g,炙首烏12g,寄生15g,淫羊藿15g,黨參15g。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分早晚服。加減法:伴見
腎陽虛者上方加炙附子10g,肉桂10g,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15g,龜甲15g,伴有脾虛者加黨參30g,黃芪30g,伴有瘀血阻絡加延胡索10g,紅花10g,水蛭10g,伴濕熱下注加萆15g,銀花20g,公英20g,土茯苓15g。
病案舉例:患者,32歲,公司職員,1998年10月5日初診,患者結婚5年,夫婦同居,婚后未
避孕,未育。女方曾多次婦科檢查均正常。就診時癥見:頭暈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面色淡白,健忘,夜間入睡困難。四肢欠溫,性欲淡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精液常規檢查,精子密度1900萬/ml,精子活動率低于30%;温食^30%,精液量1.6ml,選用補腎生精湯加炙附子10g,肉桂10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上藥服90余劑后,精液化驗:精子數上升至6000萬/ml,精子活動率高于50%以上,又繼續服20余劑,自覺不適之癥消失,性欲增強,其后配偶
懷孕。
體會:精子數量過少癥,多是因為睪丸的生精功能低下所致。因其生精細胞不能正常生長為精子。生精細胞形成成熟精子需要90多天,故治療
少精子癥多需3個月為一療程,且多需用幾個療程的藥物才可治愈,本例患者能在一個療程內獲愈,可見效果甚佳。在精少不育癥中,由于精索靜脈曲張或睪丸損傷而致“沖任之瘀”,故在補腎藥中,配伍活血化瘀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男子精子成活率低與精液精漿的質量密切相關,精囊,前列腺附屬性腺炎癥是精子成活率低的常見原因,因此在方中選用清熱解毒之品。
2精液不液化致不育
生育男性在排出體外精液,若在室溫25℃條件下,超過30min,不能完全液化或超過1h才開始液化,稱為精液的不液化或液化遲緩。
精液不液化,是男性不育常見原因之一,現代醫學認為,有關射出精液的液化物質(如纖溶酶原活因子,乳糜蛋白酶等)來源于副性腺的分泌物。副性腺的感染可使液化物質分泌下降,以致部分或完全缺乏精液液化。另外精液液化與激素變化有關,尤其是雄激素睪酮的變化,睪酮能調節附屬性腺的分泌活動,對這些附屬腺代謝物的產生至關重要,因此,注重附屬腺的感染及激素的變化均與治療本癥有關。
祖國醫學認為,附屬腺的感染多為濕熱蘊結下焦,溫熱蘊蒸陰津虧損,氣化失常致精稠不化,激素的變化與腎氣不足密切相關,腎陰不足,則相火偏亢,熱煉精稠。治宜:滋陰補腎,增液潤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擬液化湯(自擬)。方劑組成:知母10g,黃柏10g,生地15g,熟地15g,白芍10g,丹皮10g,天冬10g,花粉10g,茯苓10g,車前子15g,銀花20g,連翹15g,丹參20g,淫羊藿20g,生甘草6g。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加減法:陰虛癥明顯加龜版15g,覆盆子15g,瘀血癥明顯者加三七粉2g,水蛭10g,王不留行15g,濕熱癥明顯者見大量膿細胞加敗醬草20g,車前草15g,白花蛇舌草20g。
病案舉例:患者,男,45歲,工人,患者結婚25年,夫婦同居,性生活正常,婚后20年未育。女方曾多次檢查,報告為子宮、附件正常,月經按期而行。男方查精液10余次,除一次未報液化時間外,均未見精液液化。曾到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改服用“液化湯”,服用48劑后,復查精液常規,精液半小時液化,精子計數6800萬/ml,精子存活率50%,2個月后其妻妊娠后足月順產一子。
體會:治療“精液不液化”醫者往往習慣重用補腎強精之品,其結果則會明顯加重臨床癥狀,甚至使精液不液化更加嚴重。臨床上因瘀血癥為主,引起精液不液化癥患者占所有不液化病例的50%左右。且所有精液不液化患者的治療若加入活血化瘀之藥,則能提高臨床療效。據現代藥理研究,活血化瘀能改善睪丸微循環,提高睪丸功能,促進前列腺的分泌,增加蛋白分解酶的產生,加速精液的液化,故對于精液不液化的治療,活血化瘀藥當屬常用之品。
3免疫性不育癥
免疫性不育是男性產生的抗精子自身免疫或女性產生的抗精子同種免疫引起的不育。男性免疫性不育占不育癥患者的8%~10%。
在正常情況下,睪丸和男性生殖道有堅固的免疫屏障,精子抗原不與人體免疫系統相接觸,故極少發生免疫反應。男子自身免疫現象的發生,提示精子逾越正常屏障與人體免疫系統發生接觸,誘發自身免疫反應。出現此種情況多半由疾病因素造成,部分病例可以明確找到原因。
對免疫性不育癥的治療,目前尚缺乏特效療法,西醫多采用激素療法,但大劑量沖擊治療,副作用大,小劑量療效不夠滿意。祖國醫學根據審癥求因審因求治的原則,認為本病病位在肝腎,次在肺脾。病因之本為體虛,病因之標為損傷或感染,病機為正虛邪戀,正虛者肝腎肺脾之虛也,邪戀者,濕熱瘀血之戀。治以:益氣活血,清熱解毒,消除抗體。方劑組成:丹參20g,雞血藤20g,赤芍20g,白花蛇舌草20g,龍膽草10g,敗醬草15g,黃芩15g,黃芪20g,穿山甲10g(先煎),當歸10g,桃仁10g,紅花10g,三七粉20g(沖),甘草6g,防風10g,白術10g,蟬衣10g。加減法:兼下焦濕熱者和萆分清飲,三妙散加減,腎陽虛者合
五子衍宗丸,右歸飲加減,
腎陰虛合知柏地黃丸加減,脾虛者合參苓白術散。氣滯血瘀者合血府逐瘀湯,易
感冒者合補中益氣湯。
病案舉例:患者,28歲,1995年5月12日初診婚后5年,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女方檢查正常,精液常規檢查,精子計數3200萬/ml,活動率80%,a+b級精子數>50%,血精AsAb(+),余均正常,平素有陰囊下墜感,右側附睪時脹痛,但多能自行緩解,每逢勞累時加重,并伴腰酸乏力,口粘不爽。男科檢查,右側附睪頭部稍大,光滑質硬,有壓痛,右側輸精管增粗,舌脈、舌體偏大,質暗紅,苔黃,根部厚膩,脈滑速。癥屬氣虛血瘀,濕熱下注,致精子抗體產生。治當益氣活血,清熱解毒,消除抗體,應用上方隨癥加減,每日1劑,早晚分服,服用3個月后,諸癥消失,復查精液常規血清均正常,一年后其妻懷孕生一子。
體會:在免疫性不育的患者中,多伴有睪丸外傷史或生殖器感染史,因此治療的關鍵在于控制炎癥,隨著炎癥向愈,輸精管粘膜細胞得以修復,機體避免了進一步接觸精液的抗原物質,避免了AsAb的進一步產生。因此本病系為下焦濕熱侵襲,濕熱與血瘀互結,擾亂精室,而為不育之癥。因此在方中注重清熱利濕和活血化瘀等藥物的使用。
參考來源: 《中華中西醫雜志》2005年7月6卷14期;《中醫治療男性不育體會》;邸祿年 雷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