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活血化瘀;男性不育癥;中醫藥療法
男性不育證中,有研究表明,精索靜脈曲張導致男性不育的比例可高達39%,超過其他各種原因。由于精索靜脈曲張,血行不暢,影響睪丸的血液供應,使睪丸產生精子缺少必要的物質,同時也不能使局部產生的代射產物排出,影響精子的發生,造成精子數和質量的改變。活血化瘀藥,能擴張血管,改善微血流,使精索靜脈曲張患者流動緩慢的血液加速,血供情況得到改善。
“久病入絡、久病必有瘀”。張三錫在《醫學六要》中稱“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 皆能使血瘀滯不行,故百病瘀血者多,…… ”。瘀血既是某些病因所致的病理結果,又是引起許多疾病的原因。在日本近年結合現代研究提出瘀血的病因有:遺傳性瘀血、藥物性瘀血、食物性瘀血、精神性瘀血等觀點。國內的一些研究也認為血瘀證與結締組織代謝異常,分子生物學調節障礙,免疫功能紊亂以及炎癥的病理過程有關。現代醫學認為,各種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組織器的缺血、缺氧、血循環障礙以及血液流變性和黏滯性異常而導致各組織器水腫、炎癥滲出、血栓形成、組織變性、結締組織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變化,都可以概括在血瘀證的病理實質中。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把血瘀歸納為現代病理學中的血液循環障礙及結締組織的增生和變性,即局部缺血、局部瘀血、體內出血、血栓形成、局部水腫、增生或變性的結締組織。
有報告指出:普通男性35歲以上就有35%~40%患有前列腺炎。另據統計,90%精液不液化患者有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患者中精液不液化者約占12%。“瘀阻”使精子發生凝集。由于生殖系統炎癥而致不育者,活血化瘀則能降低炎癥區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癥滲出,同時由于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促進了炎性物質的吸收,而表現出抗炎作用此外,活血化瘀藥還有抑制纖維細胞產生膠原作用,促進已形成的纖維蛋白溶解,因此對輸精管道阻塞者有再通作用。結合補腎益氣藥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消炎、抗衰老等作用,增加前列腺腺泡上皮與腺管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調節腺體的分泌與排泄,保持平衡,增加局部血流灌流,改善血液流變學,增加藥物的滲透率,有利于藥物滲透入前列腺發揮作用。
男性不育的血瘀因素,古人曾有“精瘀竅道”、“難病從瘀”、“久病入絡”之說,可為血瘀不育提供理論參考。在復雜的男性不育癥中精瘀、精稠、精滯以及精室濕熱均可造成“瘀”。輸精管道不通屬于中醫“癥瘕”范疇,而血瘀是癥瘕的主要病理。生殖系統炎癥,也可以影響生殖器官局部的血液循環。臨床上,腎虛和血瘀往往同時存在,對腎虛的病理研究表明,腎虛患者大多有微循環障礙,血流瘀滯。因此兩者之一只是有所偏勝而已,或以腎虛為主,或以血瘀為主。因此,腎虛是男性不育的基本病理變化。談珍瑜等用補腎活血方(紫石英,鎖陽、復盆子、蕪絲子、澤蘭、澤瀉、山茱英、地龍等)喂食多囊卵巢(PCOS)大鼠,觀察其對瘦素、胰島素和睪酮的影響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用藥后,補腎活血方高劑量組、補腎活血方低劑量組及西藥對照組大鼠體重均明顯降低,與用藥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補腎活血方高劑量組、補腎活血方低劑量組及西藥對照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降低空腹血清胰島素水平,補腎活血方高劑量組、補腎活血方低劑量組與西藥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在降低血清瘦素和睪酮水平上,補腎活血方高劑量組與模型對照組、西藥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并且補腎活血方能有效降低PCOS大鼠空腹血清胰島素、瘦素及睪酮水平,用藥后大鼠體重明顯降低。周安方也觀察了以補腎活血方對精索靜脈曲張性不育大鼠生育力的影響。從其實驗結果來看,三種中藥方都能改善模型大鼠的精液質量,提高致孕率。提示既能補腎又能活血的補腎活血方的療效顯著優于單純補腎的五予衍宗丸與單純活血的少腹逐瘀湯,也說明了精索靜脈曲張性不育存在“腎虛血瘀”的病機特點。那么活血藥何以能助長提高精子的質量昵?從生理上說,精血之間的關系密切,可以轉化,精可以化為血,血又能生精。如《張氏醫通》說:“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元·滑伯仁對需用補劑的病人,一般加桃仁等破血疏絡藥,以更好發揮藥效。張錫純亦認為“補藥劑中以為佐使,將有瘀者瘀可徐消,既無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補藥之滯,而補藥之力愈大也”。故如單純以補腎法,雖可取得一些效果,但其只能顧及一面,而瘀不去就易影響氣血榮養之供給而致精子的生成、活率、活動力等發生異常,但化瘀太過反傷氣血,而致精子的生成及活率受到影響。活血藥“少用則活血,多用則破血”,故需對活血藥及其量予以增損。
綜上所述,從理論及臨床診治看,治療中以補腎的同時并用活血為主,并據機體的陰陽虛實,調整陰陽,辨證補虛,增強免疫功能的穩定性及調節免疫平衡,使異常的免疫反應恢復正常,就有可能使療效得以提高。筆者認為這一方法值得進一步研究。
(黃江濤,活血化瘀在治療男性不育癥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年12月•下半月刊第9卷第24期•總第128期: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