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評估多沙唑嗪在治療有下尿路癥狀(LUTS)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時的尿動力學變化以及其與排尿癥狀的相關性。Gerber GS等篩選了50位有LUTS的患者,應用多沙唑嗪4mg/d治療3個月,治療前后測定IPSS評分、尿流率和綜合的尿動力學參數(Urology 47(6):840844)。結果,44位患者(88%)完成治療前后的評估,平均IPSS評分從20.6降為10.5(P<0.001),平均最大尿流率從11.7mL/s增加到13.2mL/s(P=0.20),最大尿流率時的平均逼尿肌壓力從93.6cmH2O降到83.0cmH2O(P=0.15)。平均膀胱順應容量從266mL增加到304mL(P=0.07)。應用AG列線圖,超過58%的患者在用多沙唑嗪治療3個月后仍存在梗阻。但是無論有無膀胱出口道梗阻的客觀證據,所有的患者最后在排尿癥狀方面均有相似的改善。大多數患者在完成實驗后繼續選擇多沙唑嗪治療(41/44,93%)。由此得出結論,大部分應用多沙唑嗪治療3個月的患者盡管癥狀改善顯著,但仍然存在持續膀胱出口道梗阻的客觀證據,尿流動力學檢查結果并不能預測有LUTS的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療效果。應用多沙唑嗪治療簡單的LUTS前,進行尿流動力學檢查的意義不大。
醫生點評:尿動力學檢查對有LUTS的BOO患者治療、診斷有重要臨床意義:①LUTS是復雜的癥候群,除機械性因素外,還可由逼尿肌異常興奮(包括逼尿肌不穩定、逼尿肌反射亢進、逼尿肌收縮力異常、順應性異常、膀胱感覺異常)造成。此實驗僅比較逼尿肌壓力、膀胱最大容量,因此不能反映膀胱功能的真實狀況,應增加檢查內容,如順應性、無抑制性收縮情況、初始尿意容量、肌電圖等進行綜合分析。②G圖雖是ICS暫時的標準壓力流率圖,但它只是一種定性的診斷,不能說明梗阻程度,而LinPuRR圖將梗阻程度分為7級,采用該圖可得出定量的梗阻嚴重程度及逼尿肌收縮力,便于臨床統計學分析。③MuPP通過檢查排尿期尿道不同位點壓力與膀胱壓力的關系,反映排尿期尿道不同位點的阻力,為膀胱出口梗阻及梗阻定位提供依據,但檢查時較復雜,可酌情采用。
參考來源:《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07年第11卷第3期;《多沙唑嗪顯著改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下尿路癥狀》;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