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項目——“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諾華人與環境基金會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以下簡稱中國器官捐獻與合作項目),不久前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了第七屆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吸引了眾多國內肝移植、腎移植,心肺移植專家及相關學者與會,專家們就器官捐獻先進經驗、器官移植新技術以及合理使用移植后免疫抑制劑以提高移植受者長期存活等話題進行了熱烈、充分的交流。專家們認為,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劑可以提高器官移植受者的長期存活率,改善生活質量,避免移植器官的浪費,節約寶貴的器官資源。
“節流”是解決我國目前移植器官短缺的重要途徑
據了解,自2007年5月國務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形勢有了極大改善,但目前突出問題仍然是可供移植器官的嚴重短缺。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我國第一例器官捐獻以來至今,我國僅有130余例公民去世后進行器官捐獻,而根據美國器官獲取和移植網絡(UNOS)統計,僅2009年上半年,美國就有2304例這樣的例子。此外,我國每年的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1萬例,相對于每年約150萬肝腎衰竭及其他大器官疾病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來說,還有很大的距離。
如何應對我國器官捐獻工作所面臨的緊迫局面一直是“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項目”所關注的話題。出席本次研討會的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副主任委員陳忠華教授就此問題提出從“減少需求、避免浪費、擴展來源”三個方面著手應對我國目前移植器官短缺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他指出,應進一步提高我國心、肝、腎終末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減少器官移植的需求;合理應用免疫抑制劑,提高器官移植受者長期存活和生活質量,減少再次甚至多次器官移植的需求量;擴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范圍,尤其是加大對于更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倫理的心臟死亡器官捐獻(DCD)的研究和支持,進而提高器官捐獻水平。
免疫抑制劑的發展推動器官移植的進步
自從1978年環孢素開始在臨床上使用,明顯提高器官移植的存活率以來,免疫抑制劑得到長足發展,目前主要分為鈣調素抑制劑類(CNI)、激素類、抗增殖藥物、抗體類藥物以及生物制劑等。
作為器官來源“節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提高移植器官的長期存活一直是移植學界非常關注的課題。本次學術研討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我國著名的器官移植及泌尿外科專家石炳毅教授介紹:“免疫抑制劑的問世有力地推動了器官移植的成功開展,在保證器官移植受者移植器官長期存活的不斷探索中,以環孢素A為代表的CNI類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環孢素A的問世大大提高了移植受者和移植器官的生存率,為器官移植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器官移植患者的長期存活成為可能,被譽為免疫抑制治療的基石和金標準藥物,其在器官移植領域事業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說,免疫抑制劑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在治療效果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通過免疫抑制劑的聯合應用甚至能將急性排斥反應的發生率降低到10%以下,腎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已經超過六成,肝移植患者5年存活率也已達到50%。
在這個前提下,如何減輕長期服用藥物的副作用,提高器官移植患者的生活質量就成為臨床醫生的所關注的問題。石炳毅教授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醫生往往會在藥物療效與患者生活質量兩方面進行痛苦的抉擇,而隨著新型藥物的發展,這種選擇往往會變得容易。比如在麥考酚酸類藥物的選擇問題上,如果移植患者出現因服用嗎替麥考酚酸酯引起消化道副作用,如腹痛、腹瀉,醫生往往采取對癥治療,減量、停藥或換用硫唑嘌呤等方法處理。這在某些方面影響了藥物治療的效果,而優化的麥考酚酸類藥物的出現改善了這一現狀。它在抗排斥的效果上與嗎替麥考酚酸酯相同,但對于因消化道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換用后療效得到顯著改善,在療效與生活質量兩個方面得到完美平衡,為器官移植醫師帶來了新的選擇。”
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要恰到好處
據介紹,1954年,美國在臨床上成功完成了全球第一例器官移植——腎移植,我國在1962年也成功完成了腎移植。石炳毅教授說,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目前我國器官移植的技術水平并不比國外差。然而,他也坦言,我國的器官移植是一種“原生狀態”,多處于自發摸索模式中,和國外交流較少,在術后管理方面,很多醫生對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還存在問題。
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是為追求長期存活,要達到長期存活的目的,一是要把手術做好,二是要術后管理好。術后管理主要就是指免疫抑制劑的規范使用。石炳毅教授說,目前我國臨床醫生在手術技術方面基本上不存在問題,關鍵就是免疫抑制劑如何合理、規范地使用。免疫抑制劑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足,達不到抗排斥反應的作用,但如果過度使用則會有造成感染、腫瘤的風險。免疫抑制劑目前的毒副作用就是對接受移植手術的患者使用過多,造成過度的免疫抑制,特別對于腎臟、肝臟移植,還可能因為藥物本身所帶來的毒性而造成降低肝、腎功能受損。因此專家指出,對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要恰到好處。
免疫抑制劑的發展目標是不使用這類藥物
在回答記者問及的免疫抑制劑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時,石炳毅教授說了一句頗讓人回味的話:“免疫抑制劑的發展目標是讓患者不需要使用這類藥物”。
由于移植器官的供體跟受體是不同的人,有著互相排斥的免疫系統,怎么讓他們完全融合起來?石炳毅教授說,我們希望通過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使接受手術的患者產生免疫耐受,從而不需要再服用藥物。因為產生免疫耐受后,機體就不會把移植進來的器官當作外來物,而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了。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愿望,當達到這種狀態時,它們是通過“蒙騙”機體的免疫機制,而不是靠“暴力”的方法去壓制來達到和諧相處的。
這是免疫抑制劑發展的一個方向,目前有很多研究人員正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不過這不是短期內能達到的目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石炳毅教授說:“這是一個很遙遠的目標,因此現在我們更要重視的是免疫抑制劑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