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顆粒為痹證系列藥之一。主治中醫風濕病中的肝腎兩虛證。為進一步了解尪痹顆粒對風濕病的治療效果,我們將中醫辨證屬于肝腎兩虛證的風濕病患者432倒,按其來診順序。以接近于3;1的此倒隨機分為2組,正清風痛寧為對照藥,進行了臨床觀察,F總結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根據中藥臨床指導原則制定:肢體關節癖痛,局部腫大,僵硬畸形,肌內瘦削,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腰膝酸軟,舌紅或淡,苔薄白,脈沉細。
西醫痛種診斷標準 ① 風濕關節炎(RA):采用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訂標準。②
強直性脊柱炎(As):采用1984年訂的紐約標準,膝
骨關節炎(0A):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標準。
癥狀分數標準根據下面(表1)癥狀評分標準透項評分,各項癥狀評分累計結果積分< 5分者為輕度;積分6~10分者為中度,積分> 10分者為重度。
分組方法采用隨機方法,根據順序將病例按試驗組t對照組3,1的比例分配。
療效評定:證候療效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標準評定。臨床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癥狀積分O~1分。顯效:療后癥狀明顯好轉,癥狀禚分下降≥ z/3有效:療后癥狀改善,癥狀積分下降≥]/3。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金貴要略•
中風歷節篇》說: 諸肢節疼痛身體桎贏,腳胂如脫 。后世醫家根據數千年的臨床經驗,把具有關節變形、腫大、僵化及縮肉卷、不能曲伸,且有骨質破壞等癥狀的痹病群作 搖痹” 風濕病發展到這一階段,其病理機制更為復雜,主要為風寒濕三氣^侵,損傷肝腎,肝主箭,腎主骨,箭脈骨骼失卻孺養,而發筋脈攣縮、骨骼變形之癥 現代醫學之
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岢柱炎、膝骨關節炎的表現符臺廷痹的范疇 。
尪痹顆粒是由生熟地、骨碎補、淫羊藿、獨括、桂技、蜈蚣等10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通經孝籌之作用,尪痹顆粒主治的癥狀為:關節腫大,變形,屈伸不利,關節強直,行走困難伴有腰膝酸軟,畏寒喜睚.手足不溫,舌姨苷白或白精,脈沉細或細。我們在臨床中嚴格按照上述標準,進行了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兩組總療效比較(尸<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試驗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癥狀療效兩組間比較,在改善關節疼痛、腫脹及壓痛等方面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性差異(尸<0.01~0.05),在改善關節功能障礙和晨僵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0.05) 不同疾病的療效兩組問比較,對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均有顯著性差異4P<0.05)。
尪痹顆粒鑒別
(l)取尪痹顆粒9g,加乙醚50ml,冷浸3小時,同時不斷振搖,濾過,蒸去乙醚,加醋酸乙酯 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獨活對照藥材0.1g,加乙醚20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 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醚(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2)取尪痹顆粒10g,加水20ml使溶解,置分液漏斗中,用乙醚提取2次(20、20ml),合并乙醚液,用2%碳酸鈉溶液提取2次(15、15ml),棄去乙醚液,堿液用鹽酸調 pH值至2~3,繼續用乙醚提取2次(20、20ml),合并乙醚液,加無水硫酸鈉1g脫水,揮盡乙醚,殘渣加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桂皮酸對照品,加無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 Ⅵ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25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粘合劑的硅膠GF2s4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醚—醋酸乙酯(10:1.5:0.2:1.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以上結果表明,尪痹顆粒確實具有補肝腎、強箭骨、通絡止痛的功效 糟療肝腎兩虛型風濕病效果優于正清風痛寧片 而觀察發現尪痹顆粒無明顯不良反應,對心、肝、腎、血象等均無不良影響,是一種治療風濕病屬于肝腎不足型的安全有效的藥物。
參考文獻:《尪痹顆粒治療肝腎兩虛型風濕病的臨床觀察》 韓文朝 丁敬佩 等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醫院457003 《中醫正骨》2002年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