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骨關節炎是一種可動關節的非炎癥性病變,它的特點是關節軟骨退化和關節表面及邊緣新骨形成。這種病變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變性和消失,以及關節邊緣韌帶附著處和軟骨下骨質反應性增生形成骨贅,并由引起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和關節障礙。
骨關節炎可以從20歲就開始發病,但大多數無癥狀,一般不易發現。骨關節節炎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國外調查指出,有明顯骨關節炎X線證據者,在45-64歲年齡組中,男性占25%,女性占30%;而在65歲以上年齡組中,男性上升為58%,女性上升為65%,通過臨床調查也證實,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在59-69歲之間占29%,而在75歲或以上的占70%。
骨關節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病緩慢,部位局限,活動多則加重,休息即可緩解;晨僵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受累關節以疼痛和壓痛為主,偶爾伴發關節周圍組織腫脹,或一過性滑膜炎;活動時關節有摩擦音,嚴重者可發生關節畸形;頸椎或脊椎病變可引起神經受壓或刺激癥狀。
骨關節炎的治療: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最主要的治療是休息,特別強調受累關節充分休息,關節承受壓力或過度活動,往往容易加重關節軟骨磨損,適當限制患病關節活動,不但疼痛減輕,并防止加重,但不宜臥床休息,一旦關節炎癥狀消除,應盡快恢復受累關節鍛煉,長時間制動可以加重骨鈣丟失,
肌肉萎縮,促使
骨質增生加重。物理治療對緩解病人的病痛、及時控制病情非常有效,在配合用藥的情況下,效果非常明顯。物理治療是利用冷敷、熱療和運動等方式減輕患處疼痛,同時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及擴大運動范圍,來恢復關節功能。
因骨關節炎與肥胖、脫鈣、維生素A和D缺乏有關,因此在飲食起居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鍛煉、盡量避免長期臥床休息;
(2)進高鈣食品,以保證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老年人的攝取量較一般年輕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鈣不少于1200毫克,故宜多食牛奶、蛋類、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補充鈣劑;
(3)超體重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于減輕關節負重;
(4)蛋白質的攝入要有限度,食物中過高的蛋白質會促進鈣從體內排出;
(5)要增加多種維生素攝入,如維生素A、B、B1、B12、C和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