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創傷性骨
關節炎?創傷性骨關節炎可以治愈嗎?許多患者曾因創傷
骨折、暴力外傷等原因導致骨頭受損最后患上創傷性骨關節炎,一到下雨天等天氣就發作疼痛難忍。創傷性骨關節炎可致殘,危害不可忽視!
為了讓更多患者了解創傷性骨關節炎知識,從而做好預防保健措施,下面百濟藥師為大家詳細講解什么是創傷性骨關節炎。
什么是創傷性骨關節炎?
創傷性骨關節炎是因創傷骨折對位不良,或關節扭挫傷,韌帶損傷修復不善,關節承重面傾斜或關節面不平整,關節活動承重應力集中于某點或某處,造成關節面磨損;或因關節內游離體反復卡壓,關節軟骨磨損等導致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變性壞死,囊變或增生,刺激滑膜引起的以關節活動疼痛,活動初始疼痛尤為明顯為主要表現的炎癥性疾病。
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病因
1、暴力外傷
如墜壓、撞擊等造成骨關節內骨折、軟骨損壞、關節內異物存留等,使關節面不平整,從而使其遭受異常的磨損和破壞。
2、承重失衡
如關節先天、后天畸形(如膝內外翻,踝關節傾斜,
腫瘤等)和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使關節負重力線不正,長期承壓處的關節面遭受過度磨損與破壞。
3、活動、負重過度
如某些職業要求肌體的某些關節活動頻繁或經常采取某種特定姿勢,或重度肥胖,或截肢后單側肢體承重等,均可造成積累性損傷,導致相應關節的關節面的過度磨損和破壞。
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
1、西醫發病機制
創傷性骨關節炎是關節內骨折、軟骨損壞關節內異物存留,承重失衡活動、負重過度等使關節面不平整,從而使其遭受異常的磨損和破壞創傷性骨關節炎屬骨關節疾病,可發生于多個關節,呈慢性病變過程。其病理主要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及其繼發的軟骨增生和骨化,引起關節間隙進行性變窄,關節邊緣有骨刺形成,軟骨下骨質可有囊性變。
2、中醫發病機制
中醫認為創傷性骨關節炎多由腎氣不足、風寒濕邪侵入骨骼,或跌仆閃挫,傷損骨骼,以致氣血淤滯,運行失暢,久而形成骨痹。
損骨血凝:由外傷或勞損導致筋骨損傷。骨節交會之處為關節大筋聯絡關節,小筋附于骨外所以跌打損傷,輕者傷筋,重者則傷筋損骨,血瘀腫脹,壅閉不通故疼痛而發病。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勁強,關節滑利,運動靈活。肝腎同源,肝陰和腎陰相互為用。因此,筋脈和同,骨髓堅固,骨正筋柔若肝血腎精漸虧,氣血不足或患者傷及肝腎,致使筋骨失養而發病。
外邪客犯:起居不慎,冒風受寒,坐臥冷濕之地,或涉風冒雨或身勞汗出衣著濕冷等皆可導致風寒濕客犯風寒濕客犯經絡,經脈痹阻,氣血不通,筋骨失養而發病。誠如《濟生方》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癥狀
創傷性骨關節炎可發于任何年齡組,但以青壯年多見,多發于創傷后、承重失衡及活動負重過度的關節。
(1)早期臨床表現:受累關節疼痛和僵硬,開始活動時較明顯,活動后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后癥狀緩解,疼痛與活動有明顯關系。
(2)晚期臨床表現:關節反復腫脹,疼痛持續并逐漸加重,可出現活動受限,關節積液、畸形和關節內游離體,關節活動時出現粗糙摩擦音。
創傷性骨關節炎的體征
(1)步態:不同的病情可有其特殊的病理步態創傷性關節炎為抗痛性步態,即行走時,當患側足著地后,因負重疼痛而迅速更換健側足起步,以減少負重,故患肢邁步小,健肢邁步大
(2)畸形:因負重力的改變可出現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內、外翻。正常膝關節有一定的內翻和外翻范圍,生理外翻角度,正常男性約10°,女性10°~15°標準站立位兩膝相靠,兩膝間距不大于5cm。若膝外翻角大于15°內翻兩膝間距大于5cm稱為膝內、外翻畸形本病臨床以內翻畸形多見。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創傷性骨關節炎患者要調整和改變生活方式,減少每天運動總量:指步行、下肢運動、跑步等,使膝、髖關節有較充分的休息,合理飲食,同時做好關節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