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體內尿酸產生過多或腎臟排泄減少導致體內血尿酸升高而發生的一種以特征性急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及腎臟病變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首發多見于大腳趾,常在夜間急性發病,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劇烈,疼痛于24~48小時達到高峰,多一周內緩解,常間斷發作。
急性痛風發作快,多無前驅癥狀及全身表現。痛風癥狀常于午夜、凌晨突然發病,關節明顯紅腫熱痛,痛如刀割樣或咬噬樣,伴有明顯觸痛,可有關節積液。首次發作多為單關節。多見于大腳趾,其次為踝、膝、指、腕、肘等關節,很少累及中軸關節。
在日常生活中,痛風患者多飲水可以促進體內尿酸的排出,因此適當飲水還可降低血液黏度,對預防痛風合并癥(如心腦血管病)有一定好處。
診斷痛風時,可抽取病人的關節液或痛風石成分,并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尿酸晶體來下定診斷,抽血時也可發現病人的尿酸值會增高,但臨床上卻有少數病人的尿酸值正常。因為痛風病人時常會伴隨其它病況,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肝臟或腎臟功能,因此在檢查時也必須檢測血糖值、血脂肪值、肝功能、腎功能等項目。
最常見的痛風的癥狀:
臨床上一般可將痛風分為四期描述,但并不表示每位痛風病人都須依序經過這四個時期;痛風的四個分期包括(1)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2)急性痛風關節炎,(3)發作間期,及(4)慢性痛風關節炎等,腎結石可在第二至第四期發生。病人來求診時,各種分期皆可能發生,臨床上可多注意生化檢查報告,即可能會有意外的發現,病人本身若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時,不妨也多注意檢查結果報告,以早日發現問題。
痛風藥對于一般人認為,并沒有嚴重的副作用,但事實并非如此。近年,痛風藥引起的嚴重副作用的報道并非少數,如臺灣棒球隊主教練徐生明,在雅典奧運會上,服用痛風藥物引起腎衰竭,只能告別奧運會。最后不得不走上換腎之路,以擺脫長期洗腎的痛苦。痛風病本身不會導致尿毒癥、腎衰竭,可是痛風藥物會對肝腎造成嚴重損害,引發尿毒癥和腎衰竭的產生。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了解痛風的癥狀,了解痛風的一些小常識,就可以做到很好地預防痛風。平時應多喝開水,建議每天最少要喝上2000毫升的水,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避免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