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
關節炎是由于人體內血尿酸增高后,尿酸鹽在關節組織沉積,刺激關節并發一系列的炎性反應而造成的。痛風性關節炎在發作時,有明顯的炎癥反應——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
痛風性關節炎可分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及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兩種類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以發作性的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為突出表現,經過幾天后可逐漸消退,關節功能亦恢復正常,不遺留關節損害。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是指在急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的基礎上,導致關節結構及其軟組織的破壞,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和活動受限,有的出現痛風石。慢性關節炎一旦形成,往往是不可恢復的,而且在慢性的基礎上仍要反復急性發作,使關節損害更加明顯。為了防止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轉為慢性,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控制急性關節炎的發作癥狀和頻次,并努力徹底糾正高尿酸血癥。
腳趾及趾跖關節是痛風性關節炎最好發的部位,其中又以腳拇指關節及拇趾跖關節為最常見,其次為跗、踝、跟、手指關節,再次為掌指關節及腕、肘、膝關節等。較大的關節如髖、肩、骶髂關節受累機會較小。而下頜、胸鎖、脊柱、胸肋等發生痛風性關節炎則更為少見。
由以上痛風性關節炎發生部位之比較可以看出:它主要侵犯手、腳、踝、腕等人體末端的小關節,而軀干部位的關節較少發生痛風性關節炎。這是因為這些末端的小關節具有以下幾個有利于尿酸沉積的特點:末端小關節皮下脂肪很少、血液循環差、皮膚溫度較軀干部位低,血尿酸易于沉積。末端小關節由于血循環較差,組織相對缺氧,局部之pH值稍低,亦有利于尿酸沉積。